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 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的。
一.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教师让幼儿在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 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
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 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 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
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
2认真做好记录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
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中班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看看猜猜,了解常见车辆的特点和用途。
2、重点观察消防车、洒水车的图片,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3、能大胆质疑,并乐意解答同伴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阅读了有关的百科全书。
2、介绍车辆的录像或图片,实物投影仪。
3、教学挂图《谜语》。
活动过程:
1、交流阅读百科全书的体会:
说说、看看自己在书中看到的`各种车辆。
2、观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常见的车辆:
完整欣赏录像或图片: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车?它们有什么用?”
“你最喜欢哪辆车,为什么?“
重点观察消防车、洒水车的图片:
----“这是什么车?”
“这两辆车有什么相同处?”
“比较一下,它们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看看这辆车的用途。”
3、猜谜语:
结合图片、幼儿用书《谜语》进一步了解各种车辆。
共同游戏“猜谜语”:
----“你们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问题?”
中班科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玻璃杯、土块、、蜡烛、奶瓶等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鼓励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找找空气在哪里。
(1)请幼儿分别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及户外“装”一袋空气,并请幼儿说出自己是从哪里装的。
(2)请幼儿将土块放到水里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气泡冒出)再用吸管向水里吹气,发现了什么?(有气泡冒出)使幼儿初步感知土里有空气。
(3)出示酱油、醋、橙汁等,请幼儿观察品尝,说出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提问:空气有没有味道?有没有颜色?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它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3、了解空气的作用
(1)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了)幼儿思考空气还有什么作用?
(3)师幼一起讨论空气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教师讲解小火箭的制作方法(师幼共同制作)。
5、制作完成后,让幼儿各自展示自己的火箭,看谁的火箭发射的高。
6、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火箭会飞起来?萌发他们初步的科学意识。教师向幼儿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使幼儿感受作为一名中国的自豪感。
7、 ……此处隐藏3547个字……。
8、继续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上的表格,启发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哪些动物是会生蛋的动物,请你在会生蛋的动物下面画一个圆圆的蛋。
活动反思:
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很自然,趣味性的使幼儿更加喜爱,幼儿通过触觉、视觉感官,感知蛋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蛋的材料具有生活化,教师投放材料,注意了可操作和探索性,所以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引发幼儿以小组共同认识各种各样的蛋,教师用信件方式启发性的提问,幼儿从中不断的积累对蛋的知识经验,教师总结了幼儿的表述,提升了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8目标: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成对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它是的餐具。
准备:
1. 每人一双筷子(多种材料的),每桌一盘泡沫塑料块。
2. 2.操作卡片"你喜欢的筷子"
过程:
(一) 筷子的`特征
1. 这是什么呀?请你说说你的筷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
3. 筷子是各种各样的,是两只成双的。
(二) 了解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使用的方法
1. 你们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
2. 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请幼儿回答示范,教师示范并指导姿势。
3. 我们都知道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么人最早开始使用的吗?
(三) 游戏:夹泡沫塑料块1.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张桌上都有都有一盘泡沫塑料块,你们只能用筷子夹,夹到一个就放到另一只手里,我们比赛看谁夹得快。
2. 检查泡沫塑料块情况和握筷姿势,分析讨论什么样的筷子容易夹,什么样的筷子不容易夹,为什么。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在家也尝试用筷子吃饭,并进行检查和鼓励。
中班科学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无根塑料管,带有空心的珠子一颗。
2.幼儿学习资源②第34-35页。
活动过程
1.游戏“穿珠子”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不同。
(1)幼儿用两根粗细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穿不进去,引导幼儿讲述为什么。
(2)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两根小棒粗细不同,所以粗的穿不进去。
2.观察三根小棒,进行两两比较,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1)教师根据需要提出问题:
这三根小棒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最粗的是哪一个?最细的呢?
A小棒和B小棒哪个粗?哪个细?B和C哪个粗哪个细?为什么B小棒我们一会说它粗一会说它细呢?
(2)小结:原来物体的粗细是比较出来的,要看他们和谁比,才能知道是粗还是细。
3.游戏:排排队。
(1)请幼儿按照物体的粗细顺序排排队,说说是怎么排的。
(2)小结:从粗到细排一个比一个细;从细到粗排一个比一个粗。
4.寻找粗细,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1)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出可以比较粗细的物体。
(2)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树干和树枝比,
5.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②第34~35页,进一步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
活动延伸: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幼儿园内物体,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粗细的树,并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比较少;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让幼儿掌握正确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说出"站在同一高度";
2、使幼儿能正确将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物体按高矮进行排序;
3、能口述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高矮的要点是物体要摆放于同一水平线上;
2、多项物品按一定规律快速排序(排序时不停移动调整物体的位置);
3、两两比较,左右比较,并口述之间的高矮关系。
教学准备:
图片两幅(草地、围墙)、动物剪纸三个(老鼠、兔子、长颈鹿)、不同高度的积木一套、拍板固定钉(透明胶)、高度表(与幼儿人数相等)、彩笔(灰、粉、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讲述:
在绿绿的`草地上住着一群小动物,高高的围墙不但保护着它们,也是它们经常戏耍的场所。今天,小老鼠和长颈鹿正在那里,突然,老鼠说:"长颈鹿,快看!我比你高!"长颈鹿一看,好象真是这样,觉得很纳闷:"难道我突然变矮了吗?"请小朋友们帮忙侦察一下,到底为什么呢?(小朋友们猜,然后教师揭开围墙:因为没有站在同一高度)。
二、讲述:比较高与矮时,应该站在同一高度。
1、引导幼儿说出"同一高度"、"小老鼠比长颈鹿矮,长颈鹿比小老鼠高";
2、再出示小兔子,三个小动物两两比较。引导幼儿说出"xx比xx高,xx比xx矮";
3、三个小动物按一定规律排序(请幼儿操作),并要求说出:"我是把它们放在同一高度,按从高(矮)到矮(高)的顺序排列的"、"长颈鹿最高,小老鼠最矮,小兔子比长颈鹿矮,比小老鼠高"。
4、"小老鼠哭了……"利用大树摘苹果、小球进墙洞的事件,教育幼儿只有高矮不同,但各有所长,学会自信。
三、请一个小朋友帮一组积木按从高到矮进行排序,然后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记录空表(两行),老师指导幼儿绘制第一行记录表。再请另一个小朋友用另一种方法将积木排序(从矮到高),幼儿们再绘制第二行记录表。
四、小朋友们两两一组,比较高与矮,并说出"我比你x,你比我x"。
五、集体游戏:
"一二三,一二三,我们来逛动物园。动物园里有什么?
长颈鹿(踮脚站高)小兔子(弯腰)小老鼠(蹲下)"愉快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孩子们不但学会比较两个物体高矮的方法,在对比中初步了解了高矮的相对性,并且将科学领域的活动目标与语言领域的活动目标进行了整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