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一、成功之处
1.自主预学,注重基础。
预学是互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预学充分,课堂上的学生展示才会精彩,教学目标才会有效达成。所以在课前,我就设计了预学单,在预学单上包含了认读生字和词语,理解重点词语,读熟课文,画出感受较深的句子批注体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在开课后,首先检查预学情况:认读生字和词语,回顾季老在课文中写到两个母亲及对两个母亲的主要情感。接下来教师开门见山提出: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季老对生身母亲的感情。然后教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进入互学阶段。
2.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学生围绕“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季老对母亲的爱?”开始学习。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时,我深入小组指导小组分工,指导他们交流方法与步骤,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小组展示。
二、不足之处
评学环节,我的设计是,读了课文我们被季老对母亲的思念所感动,此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吧。现在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后回家对妈妈讲。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学生都有很多话说,有的说的感人,有的说的真诚,但是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广泛。
三、改进措施
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对学生的困惑或思维障碍准确掌握,要预设充分,才能让学生体会深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历时一个月的小组教学活动圆满结束了。组内老师课前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相互研究。相互启发。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以《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为指导,不断学习、理解、参与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力争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激活课堂放飞心灵
在三节语文课上老师都运用图片,等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营造了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同时,使学生身临其境,扩大了视野,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就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的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赵凤岩老师讲的是第9课《猫》。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钻研教材,力求体现课标的要求。她能利用丰富的'语言,各种各样的图片,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注重从课文的整体感悟,到理解课文的重点段,最后到整体。训练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注重变换各种形式培养语感。同时在课堂上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王慧燕老师在这次小组教学中讲的是《鸟的天堂》一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围绕着作者两次经过一棵大榕树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从而赞美了这棵榕树是鸟生活的乐园。在这节课上她能从整体入手,走入文本,感悟语言时能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抓住重点字、词去理解。能有效地借助多媒体设施辅助学习,通过展示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了榕树的茂盛及鸟儿们热闹的景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更好地感悟了语言。
金静老师小组教学及邀请课的内容是<>。这是一篇新课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小男孩为什么用同样多的钱买一只小瘸狗”这一题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体导入,利用边读边标画边写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小男孩是如何理解这只小瘸狗的,课件的适时应用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体会小男孩正直善良,有极强的同情心和爱心。并引领学生三次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学生读书、思考、回答,时间充裕,交流充分,每节课都注重了理解课文;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小组教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课堂上度过,课堂也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教室应该成为师生求知和探索、交流和合作、学习和成长的场所,语文课堂更要向着幸福的理想境界进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一、教后反思
倾听着孩子们与文本的对话我的心时时感动着也被孩子们的解读所折服孩子们的心中有着怎样的一个丰富的世界啊有着怎样的灵气啊他们“在山风中听到远古的故事。”他们自在的与“彩色精灵对话”。他们“渴望随着溪水流向远方”这些正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或生发出的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
反思整个教学环节从教师以动情的语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到点拨学生想象画面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指导朗读一直到最后鼓励学生背诵。整个教学环节中表现出以下几点闪光点
1、教师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一种情境。这里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文本的体验上。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自然的感受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课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2、学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教师只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阅读的环境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后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你最想做什么”这些问题都不是针对文本的内容而提的而是一种不着痕迹的.学法的指导。更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的问题。而具体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产生。这样即保持学生阅读思维的完整性又保证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若是忽视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针对文 ……此处隐藏6723个字……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的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注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
说一说学了课文后,你想到的关于时间的诗词或格言。教学中紧扣重点,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
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引导学生比较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会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2、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不应出自教师之手,这样便失去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的大好机会。
3、设计中虽是以读为主线,以读激情,以读导练,但在教学中读的还不够,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艺术家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这样的文章也比较符合孩子们的成长特点。所以本堂我教学策略就是读说结合。
在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心句和文中四字词语。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试用借助课题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等重点句中,体会作者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随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学后的感受。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总的来说,这堂课达到了我预先设定的效果。同时,我也从中感悟到教学略读课文的一点点心得——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造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读感悟。
在教学中,以点带面辐射全文。通过“立军令状”这个矛盾的焦点,来体现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周瑜的险恶用心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自读发现、感悟,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对人物对话的处理方法也是多样的,有层次感的。用想象人物心理的.方法处理周瑜的形象;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处理诸葛亮的形象,学生认识得比较到位。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由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詹天佑》一课我已上了三遍,但我总觉得只有第三遍才上得成功,原因是备课和讲课中进行了再创造,注意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前两次上这课,虽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效果不见得好。我也听过别的老师上这篇课文,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弄懂课文中的难点。在这篇课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理解,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
第三次上《詹天佑》时,我想,怎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兴趣又容易理解呢应该让学生对这几个工程有立体感,还要让他们进入角色,来当詹天佑,当小工程师。
于是,在上《詹天佑》第二课时前,我让两个学生抬来了一盆沙子倒在小黑板上,又让他们把沙子垒成“山”,拍紧。学生围上来好奇地问:“贾老师,下节上什么课呀”“下节不是语文课吗”“语文课怎么要沙子”我笑笑:“大家猜吧。”为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
上课了,学生都望着讲台上的“沙山”。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指着“沙山”说:“这座‘山’就是居庸关,一会儿要变成八达岭,最后要变成青龙桥附近的陡坡。现在大家先读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隧道的,谁读得认真谁就能当小工程师,上来开凿居庸关隧道。”读完,大家争着当小工程师。“小工程师”走上讲台,用两支铅笔同时从“山”的两端向中间插,表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隧道。我问:“这样开凿隧道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答:“如果测量不准,计算不精确,两头的隧道就会错开了。”学生从中体会了詹天佑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开八达岭隧道,工程更艰巨了。“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小工程师”上来开凿八达岭隧道,先用两支铅笔从“山”两端向中间插,再用一支或两支铅笔从“山”的顶部向下插。我配合讲解,学生很快就弄懂了:两头向中间开凿就形成两个工作面,一口直井分别向两头开凿,也形成两个工作面,两口直井形成四个工作面,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就大大缩短了,这充分反映了詹天佑高超的才能和技术。
讲到“人”字形线路,这座“沙山”又成了青龙桥附近的陡坡。我指着“陡坡”问:“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不是走弯路了吗”大家抢着答:“坡太陡,火车根本上不去,‘人’字形路减小了坡度。”我又问:“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也涉及这个减小坡度的道理”过了一会儿,有学生叫道:“《挑山工》!”“对了,挑山工上山走的是折尺形线路,就是为了减小坡度。又如环山公路的设计也是为了减小汽车上山坡度,骑自行车上山走‘之’字形线路也是同样道理。”我说。然后让“小工程师”在“坡”上架设“人”字形线路,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用铅笔或尺子“架铁路”。
“人”字形铁路修好了。“谁来当火车司机,开火车”我问。“我来,我来!”学生兴致勃勃。“火车司机”用一支圆珠笔或一支粉笔当火车,先做了“车头”“车尾”的标记,就开始“开火车”了。“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火车司机”边演示边讲解。
下课铃响了,还有学生要上来“开火车”。这堂课,好动的、调皮的学生都得到了动手、动口的机会,他们听起课来也很专心了。同样一课,过去用三四课时学生还没全弄懂,现在两课时学生就明白了,而且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一盆沙子,几支铅笔——这不是什么复杂的教具,人人皆可找到,关键是老师备课、讲解要努力进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