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和远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一、网络环境,课堂预热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平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三、巧搭舞台,放飞思维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我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郑和远航》在写法上点面结合、有详有略,能够围绕中心选择合适内容。因此第一课时指导学生理清层次,复述第一次远航经过,学习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法。第二课时则专注做一件事,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的写法,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内容,理解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的关系。首先学生思考从哪两个方面写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再将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联系起来,点亮学生的思维,板书正是为理清三部分内容服务的。这样,经过三次的学习与提升,能够不断渗透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的观念。既不脱离文本,又不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的单纯分析上,力求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提升他们对文章写法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懂得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之后,趁热打铁训练一番,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材料,让他们围绕不同的中心选择不同的材料,并且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提纲。这样,学生经历了从读课文到悟写法再到运用的完整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实现用课文教语文。
今天的.教学存在许多不足。理解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的时候,牵引的痕迹比较重,应该先放后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各抒己见,再总结内容,点出要点,这样学生会领悟的更深。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如何用课文教语文,关注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同时对于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做些尝试。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郑和远航》评课稿
前不久,听了严老师上的《郑和远航》一课后,反思如下: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严老师导入新课后,即随机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严老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严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严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严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严老师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媒体妙用,再现历史
严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运用到了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用画面、音乐、录象等再现了历史。对于让学生跨越时空去理解当时的情景提供了直观的帮助,也更好地渲染了气氛。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 ……此处隐藏8616个字……解回有帮助。在学习第一小节时,可能也是孩子们因为对郑和的了解和喜欢,所以品悟的比较透彻。不仅从“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看出了人多,读到了“明朝皇帝的重视”,读到了随行队伍的庞大,人员设施的完备。还从“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看到了1405年7月11日是个黄道吉日,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重视。因为孩子们分析得透了,读得时候也更有感情了。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2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在具体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读和悟。
本文叙事性强,篇幅较长,要注重学生的读,这样复述落实才会容易些。默读1—3,从文章语句推想当时郑和率队从“刘家港码头”出行的盛况。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人多:人山人海、船多:浩浩荡荡、船大:雄伟壮观)引导关注数字说明方法。利用投影,引导学生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所到的国家。研读文字,感受到郑和率领船队对君臣和百姓的友好。由于文本对“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不多,我们可以适当补白。如郑和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国王( ),郑和把礼品赠送给君臣,他们( )。还有老百姓惊叹不已,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 。关注文中的过渡句。“凶险”有两个面:一是险恶的风浪,二是“海岛的袭击”,抓住相关语句体会到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第一次描写详细,后六次描写简略。对于郑和远航的意义,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到结尾水到渠成。
二、适当拓展延伸。
在教学本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观看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或者借阅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及其重大意义,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3《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捕捉空白,升华认识。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捕捉文章的空白,给与学生思维的锻炼,一次,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说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处去体会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果补充些航海知识的介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可能对学生理解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更有帮助。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4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
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5《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学起来较为轻松。那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无疑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今天虽是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仍然牢记这一教学目标,在习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
1、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初步感知郑和的伟岸高大的形象。体会郑和的`伟大壮举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宏伟壮观和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是要品的,是要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析、吟诵文本,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在朗读上还有些问题,这与他们课前的预习工作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这点有待改进。
2、有些学生还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咀嚼文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