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俩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哥俩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文章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
如何让孩子体会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欢乐并进而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呢?我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最后再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和绒毛玩耍?
我以为这里需要花费更多的语言来引导呢,可是一说到草地上空的“白毛毛”,学生不由自主就想起了春天我们去后花园找柳絮的故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绒毛一大团一大团的就像棉花糖,我真想吃一口。”“我抓住柳枝(蒲公英)轻轻摇,白绒毛就纷纷飞出来”……此时此刻,我轻轻一句问话“你能感受到兄弟俩的快乐,对吗?”就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从本课教学的意外成功,我切实感受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占至关重要的位置。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2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一条线,小作者讲的两件事,第一件事让学生通过读、演、体会出玩得有趣,在这里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又是怎么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这么一件事描写得有趣生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在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发出来,除了课文反映的情境,学生自行增加的不多。第二件事小作者的发现,学生通过读两次不同的发现,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还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趣事,最后一段是总结,有的学生说最后一段“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说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产生了感情,所以特别喜爱。有的学生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说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是进步了不少。《《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3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资料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资料。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异常是文中描述“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述生动,这部分的描述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
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2、3自然段还应当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
2、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4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2课《金色的草地》。课虽说是上完了,但这心里却怎么也放不下。
一首小诗开场,不知道会给孩子们留下点什么。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利用早读时间,把一首《蒲公英》诗歌抄在黑板上。这时也有不少孩子把这首诗抄在了自己的手抄诗集上。课前,领着孩子们读了几遍,可惜没有时间与他们一起品味这首诗。这首诗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此时,我这心里,却是没有一点底。新经典诵读培训后,让我一直放不下的就是那一首首文字优美的诗歌,是呀,如果把那些诗歌加入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不是更有意思呢?这节课,也算是个尝试吧。
雨潇的问题,带走了聪明的小猴子。看看课文学习得差不多了,我问孩子们,在学习课文后,是不是解决了预习时没有读懂的问题?如果有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因为,这篇课文不是很难理解,所以,此时几乎没有孩子再举手提问。正在进行下一个环节时,雨潇却举起了手。叫起雨潇:“课文中写‘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可我们都起床了,为什么蒲公英还在睡觉呢?”
这个问题,还真值得研究研究呢。早上,蒲公英的花可是合着的,我们可不可以理解它还在睡觉呢?到了中午花才张开,噢,到了中午蒲公英才开花呢,那个时候的我们早就起床半天了。单从文字上解释,一时还真说不清楚。我该从什么角度上与孩子们一起理解这个问题呢?先让我想一想再说吧。不过,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聪明的小猴子交到了雨潇的手里。是呀,聪明的小猴子应该属于他这们关于质疑的`人。
没有“一本正经”地备课,栽在了“一本正经”之上。在检查孩子们认读生词读到“一本正经”的时候,突然想到要让孩子们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说来惭愧,一直都理解这个词多多少少带有贬义。“瞧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哼,一本正经的,好像真的一样。”平时,我总喜欢这样说。这回坏了,因为我这样的印象,所以在孩子们说“我一本正经地写作业。”时,我提出反对意见。
放学了,锦雨打来了电话,电话里,锦雨告诉我,因对“一本正经”的理解不一样,他跟妈妈争执起来。这小子总是这样认真,不把问题捣腾明白,他是不会罢手的。好,我就喜欢这样的认真劲儿,有问题,就得弄个明白才对。不过,因还有事儿,只能告诉他明天咱再解决这个问题。
晚上,我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查查一本正经的意思。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看了这解释,哎呀呀,我的理解真是偏颇了。现在看来,学生们的“我一本正经地写作业。”“我一本正经地读书。”应该都是对的。
明天课上的第一件事儿,我就是要“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们,明天他们用一本正经造的句子都是对的。
最重要的是,我会一本正经地把聪明的小猴子递到锦雨的手里,聪明的小猴子,不跟这样爱学习的人交朋友,又跟谁交朋友呢?
这一节课,不光是孩子们有收获,我也收获多多呢。当然,同时也提醒我,以后的备课,要细致再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地雷”。呵呵!这地雷,可是能炸人的。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5《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描写了俄罗斯乡下的一对兄弟在一大片开满蒲公英的草地上自 ……此处隐藏6435个字……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情绪灿烂无比,原先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样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我从文中的'两件事入手。
第一件事,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在第二件事阅读指导中我抓以下几点展开理解感悟:
1、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那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向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那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向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此刻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能够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最后,引导学生透过感情朗读加深对资料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当然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有拼凑的痕迹。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进行锲而不舍的学习和实践,期待着有一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我也能因为语文课而魅力无限。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4《金色的草地》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以儿童生活为背景。《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为: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所以,教学开始,我告诉孩子们,这篇课文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快去读一读。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学生通过自读,找到了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那当时欢乐的场面。学生兴趣浓厚,能通过朗读把那高兴劲读出来。我还提醒孩子们,你也做过这样的事吧,如果你能写下来,可能你比作者写得还好,鼓励孩子们来写作。学生对“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也找到答案。在此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来思考,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爱提问题,为什么他又很快找到了答案,说明他善于观察。从而引导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了蒲公英给我带来的乐趣,所以,我才喜爱蒲公英。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样的一篇小文章他们也可以写,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整节课,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度过,真正地感受了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5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到了晚上又变回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通过这篇课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意识。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教会学生认识“钓”“拢”,会写“耍”“装”等生字以及正确读写课后生词。设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第二个课时主要是学习课文,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以及解释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我上完这篇课文后仔细反思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一则谜语“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忙不停”和有关于蒲公英的图片来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快乐心情,我请了两位同学生上台来分别扮演哥哥和弟弟。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兄弟俩快乐的.心情。活跃了课堂氛围。
不足需要改进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上课时没有注意多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
2、第一课时由于对每一个生字都做了详细的讲解,不仅耽误了很多时间还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对于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已经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上课时只需提醒学生多注意简单生字的笔画和它的像形字,而重点应放在像“绒”“瓣”“趣”这样的复杂生字上面。
3、对于反义词和近义词单独拿出来讲既抽象,学生也不易理解。以后我会将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多音字放在课文中来讲,用同义替换或反义替换的方法。这样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