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说课稿11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2重点难点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认识了一个个让我们感动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心中的发现和感受吧!
活动2【讲授】指导习作
指导看图写文
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
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语文说课稿2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一篇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篇课文是第一组当中的一篇。第一组共有四篇课文,教学的主题是了解和认识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培养他们发现、观察、创造能力。这四篇课文的组合是按照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景物、场景的顺序编排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景物的观察思考逐步推进到广阔复杂场景的观察、理解和想象。
本组课文从新课改的角度上说,采用了课文学习点的深入和整体训练延伸发挥的编排方式,融知识学习、个性培养、审美教育、创造发挥为一体,较好的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本课是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删改。主要通过春天景色特别是“燕子”这一形象的描写讴歌了春天及生活的美好。课文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分不同的侧面刻画燕子的形态、动作及所体现的美丽内蕴。
下面我再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
(1)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燕子的外形、动作等的特点。
(2)体会课文中诗化的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本课字、词及句子。
难点在于:
(1)培养学生做细微、具体、准确的观察。
(2)从课文具体描写出发,使学生更开阔、生动的想象。
我再说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方面,运用情景教学在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一诵读为线索整体感悟和具体指导分析相结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可的学法主要采用自我吟诵、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方法。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本课的执教过程:
本课我分为四个环节:
1、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2、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3、分读赏析;
4、回读升华,积累拓展。
下面我分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 在导入环节根据本课内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春天,燕子在空中翻飞往来的场景,并配音乐,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在播放画面的同时,让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在我们播放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然后过度到本课的学习。
二、 在初读感知环节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投入感情,然后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三、 分读赏析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感情分读课 ……此处隐藏21962个字……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意识,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这样下来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使他们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去表达。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第二、说学法
学生要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学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学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六、说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方面: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诗词中作者所表现的出来真挚而又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诗词的境界。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激趣导入
职高的语文教学方面,不仅要关注语文这一学科本身,也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事迹来引入本课,(并播放幻灯片),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本次课程的开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随机点名学生回答对伟人毛泽东同志的评价。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上来。
教师明确: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英雄,毛泽东是光照千秋万代的民族之魂。(以及幻灯片显示历史战斗中的毛泽东同志)
讲完历史事迹后,向同学们讲述毛泽东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继而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明确:《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作于1926年秋的一首情彩飞扬的诗词,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也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第二、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学习诗词之前,教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授课之前,随机挑选一位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本篇诗词的创造背景表述出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总结能力,又能检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完善。
教师明确:《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第三、诵读欣赏法,着重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综观以前诗歌鉴赏的误答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轻读诗,重做题,语感弱,对诗词理解不强等,朱光潜也曾说过,一般青年人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说明现代学生在朗读、品读诗歌方面所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所以,学习诗词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作为一个重点,因此,学习诗词前的朗读必不可少。我选择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
(1)听读,多媒体播放录音,让学生们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们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描绘出来。
教师进行总结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湘江的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远远望见层层叠叠的树林,经过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湘江碧绿清澈,无数船儿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水里自由的游泳,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么能没有思绪呢?谁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回忆当年,曾经有许多同志到这里游览,度过了那些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正值青春年少之时,同学们意气风发,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遒劲有力的文字,视反动阶级为粪土。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教师点拨:注意诗词中的生字词
第四、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诗词
教师知道学生对全诗词的两大部分有一个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问: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明确: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正体现了本篇的中心思想。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写年轻“百侣”的群体活动;但又专写其在长沙的行迹,追忆了同学时光,又以贴切本地风光,使全词的取材即绘景和叙事两者又复统一,紧紧集中在词题“长沙”上。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第五、着重分析诗词,分别理解上阕和下阕
1.分析上阕
学生齐读上阕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问:(1)作者在前三句给我们交代了什么情况?
(2)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3)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4)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学生分组讨论有利于进到学生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并少走弯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教师明确:
(1)时间为深秋,地点为橘子洲,游者为作者独自一人。
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独立一词不仅表明了站在橘子洲头的是独自一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2)中间七句。
(3)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4)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2、分析下阕
教师读下阕内容,问:下阕忆往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出问题后,学生仍然合作交流,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竞争,这样下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的信息量,每个同学自身对诗词有着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互补中得到提高。(好处: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大于专业,如果在学校擅于团队合作,在工作中一样能发挥合作力量)
教师点拨: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问”,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