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故事

时间:2025-08-02 05:02:20
小学生数学故事

小学生数学故事

小学生数学故事1

大家看到上面这个像金字塔一样的数字三角形,这是什么玩艺儿呀?呵呵,这个三角形一般叫做“帕斯卡三角形”,在中国叫做“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可以说在中、西方都挺有名气的喔!

这个三角形怎么得到的呢?先在纸上写出一行和一列的“1”,然后在各个位置中填入数字,每一个位置上的数字都是他左上方和右上方两个数和。就得到上面的数字三角形了!

现在的数学书里,都把这个三角形称为“帕斯卡三角形”。事实上,在南宋杨辉所写的数学书里面,早就介绍了由北宋贾宪所创造出的相同三角形了(所以在中国称为“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时间可要比帕斯卡早了约六百年呢!

到底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用处呢?其实,这个三角形的每一列数字,刚好就是中学会学到的(a+b)的n次方的展开式的系数表。杨辉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在13世纪的时候活动于苏杭一带,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

杨辉工作的.重点是在计算技术方面。他对快速算法进行了总结和发展,有的还编成了歌诀,如九归口诀。人们念着杨辉发明的口诀,计算起来又快又准。这些口诀还特别好记,就算是小孩子也能很快学会。

他还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他写的书中,杨辉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

小学生数学故事2

八戒开了一家副食小店。一天,猴侄小猕猴来为家里打一斤醋。小猕猴来到师叔的小店,喊道:“师叔,打醋!”

八戒问小猕猴打多少醋。小猕猴说:“不多,就打一两。”

八戒吃惊地问道:“打一两醋干啥?”小猕猴说:“当然是吃呗!”八戒又问:“一两够吗?”小猕猴说:“不够,再打一两吧!”

八戒又问:“二两也不多呀?”小猕猴说:“那再打一两吧。”八戒又打了一两。小猕猴说:“还打一两,再打一两……”这样,小猕猴共计打了十两醋,也就是一斤醋。

八戒打完醋,说:“共计一斤醋,8角4分钱。”小猕猴不慌不忙地掏出8角钱给了师叔八戒。八戒接过钱,说:“不要耍赖,还差4分钱呢!”小猕猴问:“师叔,打一两醋多少钱?”

八戒说:“一两醋当然是8分4厘,4厘钱就舍去。收8分钱。”小猕猴说:“这么说来,一两醋就是8分钱了。”八戒说:“那当然。”小猕猴又说:“十两醋就是8角钱了!”

八戒说:“算得正确。”小猕猴说:“我给了你8角钱,你怎么说还差4分钱呢?”八戒无言以对,只好又亏了4分钱,望着小猕猴提着醋走了。

小学生数学故事3

小学生数学故事:巧用连比解题

我们学习完了比的应用,在解答比的应用题时,应先读懂题目中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这样才能确解题正确。我们还学习了连比,可以将两个不同的比合二为一。如甲:乙=3:4,乙:丙=7:9,那么

甲:乙:丙

3:4

7:9

────—

21:28:36

连比对应用题也有很大作用。这里来考考大家,看看你是否掌握了连比的应用?

小明与小丽的书籍数量之比为1:2,小华的书籍是小明的1/3还多3本。小华、小明、小丽书籍之和为43本,他们各有多少本书?

答案:

从题目中,可以知道“小华的书籍是小明的.1/3还多3本”。如果我们把总本数去掉小华多的3本,那么小华的书籍是小明的1/3,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小华的书籍与小明书籍的比是1:3。所以

小华:小明:小丽

1:3

1:2

----------------

1:3:6

40本图书正好共分成(3+1+6)份,用(43—3)÷(3+1+6)=4本,求的是1份的本数。再根据连比,小明有3份,用4×3=12(本);小华有1份还多3本,用4×1+3=7(本);小丽有6份用4×6=24(本)。

是不是看上去很复杂,但通过将分数与比转化,然后应用连比的知识就能很快解答了呢?有时候把题目中的“拌脚石”拿开之后,再去还原,这样就可以快速正确地解答出题目了。

小学生数学故事4

一百年前,爱尔兰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叫做哈密尔顿,他很喜欢思考问题。一天,他拿到了一个正十二面体的模型。这个模型有12个面,20个顶点,30条棱,每个面都是相同的正五边形。

哈密尔顿拿着这个模型反复把玩,忽然灵机一动,想,为什么不拿这个模型作个数学游戏呢?假定这20个顶点是地球上的20个大城市。把30条棱当作连接这些大城市的道路,一个人从某个大城市出发,每个大城市都走过,而且只走一次,最后返回原来出发的城市。这种走法能实现吗?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周游世界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拿着十二面体一个点一个点地去试吗?这似乎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如果把十二面体看作是一个橡皮膜的`话,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正十二面体压成一个平面图形。如果哈密尔顿所设想的走法能够实现的话,那么这20个顶点一定是一个封闭的20角形的周界。

把这个正十二面体压扁了,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11个五边形,底下面还有一个拉大了的五边形,总共还是12个正五边形,而从这12个压扁了的正五边形中,挑选出6个相互连接的五边形。在把这六个相互连接的正五边形摊平,就成为了一个有20个顶点的封闭的20角形。

那这20个顶点,确实是正十二面体的20个顶点。这样一来,沿边界一次都可以走过来。因此,哈密尔顿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按他的走法,我们是可以周游世界的。

小学生数学故事5

为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数学是兴趣,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精编数学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面的算式里,每个方框表示一个数字,不同方框表示的数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请问,这6个方框表示的数的总和是多少?

在原式中,两个3位数的和等于1996。

一个3位数,最大最大不会超过999。两个3位数相加,最多最多只能等于1998。现在的和已经达到1996,离最大可能值只差一点点,把两个3位数挤到墙角,几乎没有转身的余地了。只有3种可能:

999+997=1996,

998+998=1996,

997+999=1996。

3种情形下,被加数和加数的'各位数的和相同,都是52:

(9+9+9)+(9+9+7)=(9+9+8)+(9+9+8)=52。

所以,6个方框表示的数的和等于52。

小学生数学故事6

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下午最后一节,经常到了上课时间,学生非常疲倦,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我每到这节课,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因为最后一节影响学习,反而在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 ……此处隐藏2780个字……共进,创造更好的明天,好不好?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小学生数学故事11

如果你不会背1、2、3……你该怎么数数?

在我们的祖先认识数字以前,原始人采用把珠子和铜币逐个相比的方法来判断珠子和铜币哪一个多。这个朴素的“一一对应”原理仍是我们今天数数的方法。所不同的是我们不必再把实物与实物进行比较,而是把实物与自然数的整体{1,2,…,n}进行比较。比如,当我们数5个珠子时,实际上是把它们分别与1、2、3、4、5一一对应而数出来的。

这一思想,被数学家康托成功地用来比较无穷集合的`大小:如果两个集合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则这两个集合的元素就一样多。

康托的有关无穷的概念,震撼了知识界。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不到30岁的康托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

天才总是不被世人所理解。康托的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的集合理论是一种“疾病”,康托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是“疯子”。

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神经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他在集合论方面许多非常出色的成果,都是在精神病发作的间歇时获得的。真金不怕火炼,康托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

小学生数学故事12

小学生数学故事:乾隆皇帝千叟宴

两百多年以前,在清代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摆下千叟宴,3900多位老年人应邀参加宴会。其中有一位客人的年纪特别大。

大臣纪昀(“昀”读“yún”)在一旁凑热闹,也说一说这位老寿星的岁数,当然也不是明说,而是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对联里讲些什么呢?这位老者的'岁数究竟是多少?

先看上联。花甲就是甲子,一个甲子是60年时间。“花甲重开”,是说经过了两个甲子,就是120年,这还不够,还要“外加三七岁月”,3和7相乘,是21年,所以总数是60×2+3×7=141。

可见乾隆皇帝是说,这位老人家141岁。

再看下联。“古稀”是70岁。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七十自称小弟弟,活到八十不稀奇,可是直到半个世纪以前,能活70岁还是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往往要好好地庆贺一番。“古稀双庆”,是说这位老先生居然有两次庆贺古稀,度过了两个70年,并且不止这些,还“又多一个春秋”,总数是70×2+1=141。

可见纪昀是在变个花样说,不错,这位老年人是141岁。

这位年龄特大的老寿星有多大岁数呢?

乾隆帝说了,不过不是明说,而且是出了一道对联的上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小学生数学故事13

小学生数学故事:箱子装了什么

三个箱子,里面装有水果:一个装50个苹果,一个装50个梨,一个装25个苹果和25个梨。三个箱子上各贴了一个标签,分别写有50个苹果、50个梨、25个苹果+25个梨。现在知道这三个箱子上面贴的标签都是错的(标签与里面装的真实水果不符合)。问题是,你最少可以取几个水果,判断出3个箱子各装了什么?

答案解析:

一个就可以解决了。

先拿25个苹果+25个梨的那个箱子,如果拿出来的是苹果的话,那么这个箱子应该是苹果的。那么贴苹果的箱子里装的.应该是梨,贴梨的箱子应该就是25个苹果+25个梨。

如果贴25个苹果+25个梨的箱子里面拿出来的是梨的话,那么贴梨的箱子就应该是苹果,苹果的箱子就应该是25个苹果+25个梨。

小学生数学故事14

数学有什么用处呢?枯燥的数字,巧合般的题目设计,似乎和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其实,要让数学发挥用处,限制不在数学本身,而在数学的使用者上。让我们看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数学使用者们,是如何让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发挥作用的。

在现在的网络游戏中,有一个“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据说它能测算出你的内心感应。游戏是这样的: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或者说,从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

例如:你选的`数是23,然后2+3=5,然后23-5=18。在游戏的图表中找出与最后得出的数相应的图形,并把这个图形牢记心中,然后点击网页上的水晶球。你会发现,水晶球所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里记下的那个图形。水晶球让你神奇的感应到它是如何来读你的心了!你玩过这个游戏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生数学故事15

小学生数学故事:奇数和偶数

活动课上,黑熊老师笑着对大家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好!”小动物们齐声回答。“请你们每位准备两张小纸条。”黑熊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小动物们不知道黑熊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游戏,一个个兴奋的眼睛发亮,很快都把小纸条准备好了。

黑熊老师环视一下全班同学,说:“请你们在两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写好后,两手各握一张。不要给我也不要给你身边的同学看。”

小动物们不久前刚学过关于奇数和偶数的知识,不一会儿,大家都完成了黑熊老师提出的要求。“听着,”黑熊老师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你们各位都请将右手中的数乘2,左手中的数乘3,再把乘积相加。不要算出声音来。”

等小动物们一个个都算好了,黑熊老师又叫算出得数是奇数的小动物们排成一队;得数是偶数的排成一队。小动物们都站好了,一个个感兴趣地看着黑熊老师,猜测着它下以步要它们做什么。

“好了!”黑熊老师指着得数是奇数的那排小动物说:“你们左手握的都是奇数。”

它又指着另一排小动物说:“你们左手握的都是偶数。”

两排小动物们摊开手掌一看,可不是,黑熊老师猜得完全正确。

小动物们惊奇极了,忍不住纷纷问道:“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

黑熊老师于是分析道:“

奇数×2=偶数奇数×3=奇数

偶数×2=偶数偶数×3=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左手是奇数时,奇数×3是奇数,奇数+偶数(右手中的偶数×2),结果是奇数。而如右手是奇数时,奇数×2成偶数,偶数+偶数(左手中的偶数×3),结果是偶数。

这就是最后结果与左手中数字奇偶相同的原因,也即我这个猜法的根据。”

小动物们恍然大悟……

《小学生数学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