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甥、刃、擎、厢、拽。
2.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阅读其中一个精彩绝伦的片断,去领略大家喜爱的深化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风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齐天大圣又展示了他哪些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重点交流:
(1)认识的生字:甥、刃、擎、厢、拽。
(2)理解词语:
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赞叹:本课是疑问,感叹。
去来:去的意思。
厮:指服杂役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蔑称。
配合:配:婚配;合:匹配配偶。
擎:举。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课文记叙
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的情景。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齐天大圣面对二郎神的挑战,举起金箍棒,劈手相还。 第二部分(3-5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时各自不同的神奇变化。
第三部分(6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打到了花果山,惊慌了四大天王。
四、默读课文,深入学习。
1.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了几个回合?在文中标出。
2.课文中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大战过程中的神奇)? 重点交流汇报:
齐天大圣是怎样判断那只鱼鹰是二郎神变的,二郎神又是怎样判断那条鱼时齐天大圣变的?
课件出示:
(1)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清;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2)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
鱼,鳃上无针。
(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哪感受到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过程中的神奇?
3.朗读全文,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机敏、坚毅、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只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回,不仅创造了一个神奇丰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找来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2.阅读《猴王出世》《齐天大圣》等故事。
七、板书设计。
面对挑战 劈手相还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千变万化 神奇无比
且行且战 惊动天王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视玫米蠲睿?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此处隐藏3398个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文中把生命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几方面来写?语言上有没有明显的标志?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把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这样就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其具体化,容易理解。
分三层来写(生命像水;生命像树;生命的本质)
语言标志:
A、不敢说……也不敢信……
B、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概括了主旨。
⑵画出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即体现主旨的句子):
(此问题也可由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⑶学生齐读关键句体会。
4、范读课文,局部探究。
⑴指名朗读文章第一层(从开头到“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你觉得它和生命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根据水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水象征生命长河,主要描写水的流淌过程,写出了水的复杂、曲折、多变。作者笔下的水和人的生命规律是一致的。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它们都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的。
②文中四个“有时候”领起的句子,分别描绘了“生命”历程中哪些阶段和景况?
明确:
A、指生命遇到险阻和困难时,与其抗争,最后战胜险阻;
B、指生命历程中一帆风顺,一切顺心如意、美满幸福的时光;
C、指生命忽遇重大打击后更加坚强和不屈;
D、指生命中的困乏和劳累时,求进的力量催促自己奋进。
③生活中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失败,你该怎样做?
(不规定具体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⑵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相互交流。
⑶用分析第一层的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层(“生命像树”)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小树”,那么,生命和小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的?(出生、中年、晚年)
③找出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第二环节:描绘生命
一、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1、首先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3、指名回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加深认识。
例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赏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尹小星的实例证明,人可以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不可以没有健康的意志。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充实的人生。
二、思考
你觉得生命还像什么?展开思想的翅膀,体味生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师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开启想象。
(枝头绽放的花朵,走向成熟的果实,钻出硬壳的嫩芽,晶莹剔透的露珠……)
注:要找出喻体,还要说出为什么?(即适当描绘)
第三环节:装扮生命
1、仿照课文的思路和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像……
例:
生命像是夜空中的一颗璀灿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就永远地消失了,却为人们留下最亮丽的光华。
小草的生命像平静的流水,缓缓地、平静地度过它短暂的一生。它没有辉煌的生命,只因它的平凡。只有当它破土而出的一瞬,我们才感到它的伟大。
燕子的生命像回旋的水波,南来北往、年复一年。但在这水波中,时而也会翻出几朵浪花,使它的生命中也荡漾着几颗跳动的音符,让我们可以谱成欢快的乐章。
每个生命都像是一条小船,有的在历经了风雨之后而沉没,有的承受住了惊涛骇浪而满载而归……同样的出生,同样的环境,只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局。这就是世界,它就像是一片汪洋,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小船,而变得更精彩。
2、学生再读精彩段落后,讨论构思后,指名说思路,共同评析。
3、学生写作。
4、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赏析。(以肯定为主)
5、小结: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美丽,更充实,不是仅凭口头上说说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所以我们应当感受生活,不仅要感受生活中的甘甜,也要感受生活中的苦涩,相信我们只要用心,生命就会变得更美!
语文教案 篇6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可以看出华老师为此作了非常而充分的准备。这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学习。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了屏幕上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以及黑板上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蓝湛湛的天空。学生一走进教室,注意力都被这些画吸引住了。我相信,学生虽未上课,但已入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自己的语言、精美的画面,和学生一起贴花、数星星,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得活泼、愉快而扎实。
二、课件的使用。
现在,课件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有些时候教师是为用而用,不是为学生学而用。过多的使用反而削弱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今天华老师的课件运用地恰到好处。背景基本上没怎么更换,除了那幅星空图,主要出示,突出重点的词语。但这些都能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三、重视朗读训练。
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朗读体现层次性。
每次读都有明确的.任务,而且逐步深入。学习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共齐读了四遍:第一遍,自读,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初步的感悟。第二遍,哪里感觉到鲜花的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第三遍,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觉到鲜花的多?进一步体会。第四遍,你还感觉到鲜花怎么样?透过文字表面的意思体会鲜花的美。体现了从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感受性的读这样一个过程。
2、引导感悟的方法多样。
在练习读第一段之前,老师首先让学生说“满地”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呈现满地的形象,最后再说哪里还盛开着鲜花,唤取学生的多种体验,建立起相关形象。感悟真切了,朗读也到位了。
有两个商榷的地方:
1、在理解“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的时候,老师拿出两朵纸花贴,以此让学生理解“这”是指离得比较近的地方,“那”是指远一点的地方。个人认为“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主要写出了花的多。
2、教学生字所用时间太少了。我看到黑板上画了两个田字格,但后来因时间关系只教了一个,显得有点仓促。而分析第一段老师足足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前面的环节是否可以紧凑些,再腾出点时间进行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