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16 19:58:22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滨小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1

《海滨小城》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片阅读课文。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体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19课《海滨小城》为本单元第三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提示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两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本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贯穿学习方面方法来看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旁边泡泡提示:我能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以这种形式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19课《海滨小城》的课后第二题: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是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从18课的关注到19课的找出,要求有所提高。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进口语文要素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了让学生能找出第四到第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上。在教学本课时,我能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设计。

本节课优点如下:

1、课前通过围绕“昌吉真是个好地方”看图交流,较好地拉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孩子初步感受围绕一个意思,怎样去说一段话。贴合本课的语文要素训练点。

2、注重写字教学。在版书课题中,重点指导书写“滨”,理解“滨”的意思,是水边的意思,海滨就是海边,拓展到河边就是河滨,湖边就是湖滨。从认读、书写、扩词、到理解意思,融为一体效果较好。而且三年级上册为二年级到三年级的过渡阶段和中段语文的起始阶段,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并没有将字词教学弱化。能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不仅板书了学生认读比较有困难的.新词,多音字。而且通过课件出示的三组词语,按照海上小城公园分类出示,并且在词语中配有海滨小城特有的一些事物的图片出示,一方面让孩子能认读词语,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对海滨小城比较陌生,词语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在背景图上,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海滨小城的事物,既认读了词语,又了解了这些陌生事物,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字词教学由词到句,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过程。对满载的载和栽种的栽,也进行了扎实的读与写的教学。总之,本课字词教学是扎实的。

3、课题预测有创新。第四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学习预测,本节课由课题海滨小城预测都会写哪些内容,将单元要素的学习不仅限于一个单元,而是贯穿后续单元的学习。将前面学的内容在后面得以得以巩固。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2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先写海滨,再写小城。作者笔下的这座海滨小城拥有宜人的自然环境,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上的船舰和渔民、战士,再写海滩。写小城,先写家家庭院的'树,再写公园里的大榕树,最后写干净的街道,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不足之处:

1、词义部分涉及过少,学生对于部分词义不理解。

2、课堂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忽略了学生与我之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过少。

3、我对于学生的课堂回答的评价应再多元化一些。

较好之处:

1、在本文最开始导入部分,运用音频加图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读,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3、在生字教学部分讲解详细,学生写字兴趣浓厚。

4、对于文本的学习,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从第二部分开始放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3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具体表现如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 “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在这节课里,教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4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条理分明,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海滨,后写小城,主要围绕了海上、沙滩、庭院、公园和街道五个场景进行了描写。本文语言极具特色,结合具体学情,本节课我们问绕具有色彩感的词语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以游览的形式,将文本与视频相结合,组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通过介绍主要景物、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收获之处:

1、运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可视化。

对于我们特殊教学学校的听障儿童来说,家庭条件普遍不富裕,学生很少有去海边游览的经历。通过文图同步的视频、动态图片、与文章内容匹配的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对海滨小城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为学生介绍景点、交流喜欢的内容做好了前期铺垫。

2、交互式教学模式,提供个性展示舞台。

传统课堂中,我们往往重视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此处隐藏3090个字……>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在哪里?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是什么样?

【点评】教师激情满怀的 导语,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教师挥动着导游旗,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良好的开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是自己的需求,自己也就能主动去探究问题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那么,海滨小城到底什么样叫?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也可以站起来读。读完之后,再说说海滨小城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海滨小城是什么样?

生: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

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海滨小城的哪几处景物呢?

生: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五处景物。

师:这五处景物,哪些内容是写海滨的,哪些内容又是写小城的?

生:大海、沙滩是写海滨的,庭院、公园、街道是写小城的。

【点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语文教育要体现时代性,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围绕问题广泛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探究的能力,获得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导游介绍,导学“海滨”

师:现在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美丽、整洁的海滨小城,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海滨美丽景色的内容。(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点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学生的潜能挖掘。教师出示的具有梯度和层次性的“自学提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实际,自选自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师: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有大海、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

生:还有贝壳、鱼、虾、蟹和海螺。

师:大海有什么特点?

师:(出示CAI课件:大海图)看,这就是浩瀚的大海。“浩瀚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大海?

生: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那“浩瀚”是什么意思?

生:无边无际的样子。

师:作者在描写其他景物时,都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颜色。

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蓝色、银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

生:各种花纹、银光闪闪也表示颜色。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颜色。

生:五颜六色。

生:五光十色。

生:五彩缤纷。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斑斓。

师:这一部分对海滨景色的描写突出了颜色,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展示了海滨的美丽。

【点评】对词语的理解并没有用通常的方法,而是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来进行,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这些颜色,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师: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海滨的美。

[点评]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写景的文章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中描绘的美景,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妙。

师:这美丽的海滨是那么令人神往,作者把自己家乡的这个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如果你也生活在这座海滨小城,大家去你的家乡游览,你怎样向大家介绍海滨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好,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马上看谁能当小导游。(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点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课言语自身特点,引导学生用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海滨,可激发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要当好导游,就就要阅读,熟知课文,就要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环境中,就可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我语言,以其外化的表达促其内化的吸收。师:(出示CAI课件:海滨美景图)(挥动着导游旗)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有位女生立即举手)老师,他导游得不错,但没我导游得好。因为我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那行!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这位同学还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我爸爸就是导游,我去桂林导过游。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鼓掌)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少年儿童大都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构建自我实现的平台,尽情展现他们个性的光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师:美丽的海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屏显: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师:请各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站在街道的尽头观察的。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课文中说“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站在小街的尽头,先远望大海,再近看沙滩。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色彩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海滨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颜色的词语,突出了海滨景物的色彩美。

[点评]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体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

生:因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师:对,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小城的尽头,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色彩进行描写,所以海滨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屏幕: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

[点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学法指导的渗透,旨在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学习。

四、游客拍照,导学“小城”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海滨,现在我们再到小城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欣赏这具有南方特色的小城风光。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