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准备好课件,开展教学工作,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写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数学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 篇1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 总次数: 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正确画圆。
2.培养学生动手探索能力,发展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3.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感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中国数学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圆的特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圆形纸片 长、正方形 圆规 直尺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调查
1.《圆的认识》课前学习调查
(1)你已经知道了圆的那些知识?还学会了什么?
(2)怎样使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技巧?
(3)圆与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4)圆有什么特征?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圆?你能解释为什么用?
(6)关于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此处隐藏15826个字……>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铅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铅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买7只铅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铅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铅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铅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 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 2.师生共同完成。
3.P49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的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它能装水多少立方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反馈。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气肿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如果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二、新授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P47例2,引导学生汇报:表中有哪两种量?(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杯子的底面积增加,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少,水的高度升高)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底面积×高=体积(一定))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加,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少,水的高度反而升高,并且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把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在自主学习中理解、掌握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让学生阅读P47内容,交流自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再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标示(xy=k(一定),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强调乘积一定)
3.在对比学习中明确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异同。
课件出示例1和例2,比较交流: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是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4.举例,进一步深化对反比例的认识。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
5.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反比例图像。
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像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利用例2的数据试一试。学生小组合作,画坐标系,描点,连线。之后汇报:反比例图像是曲线。
三、巩固应用:P4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