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5-08-03 05:02:21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1.相似三角形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从表中可以看出只要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中的"对应边相等"的条件改为"对应边

成比例"就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用类比的方法,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并从中探究新知识掌握的方法。

6.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 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如果△ABC∽△A1B1C1,△A1B1C1∽△A2B2C2,那么△ABC∽A2B2C2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数与代数

1.有理数

有理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

数轴:包括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整式与分式

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

分式:包括一般形式和特殊形式。

代数式:包括单字母、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空间与图形

1.点、线、面

点:没有大小,没有长度。

线:没有宽度,只有长度。

面: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

2.基本图形

直线:包括直线、射线、线段。

角:包括平角、周角和一般的角。

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

圆:包括圆的性质和圆的'定理。

三、统计与概率

1.统计

统计图:包括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统计表:包括简单统计表和复合统计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包括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和自主调查。

2.概率

随机事件:包括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概率:包括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随机事件的概率。

以上是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点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1、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2=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2+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2-4ac≥0

若b2-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无解

若b2-4ac≥0则用公式X=-b±√b2-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平方差公式:a2-b2=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0→(a±b)2=0

③十字相乘法

2、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5、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代数部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几何部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

1、实数的分类

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此处隐藏11693个字……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二、初中数学基本公式

1.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为“S=ah”。

3.梯形面积的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h÷2”。

4.圆的面积公式:圆面积=半径×半径×π,用字母表示为“S=πr2”。

5.菱形的面积公式:菱形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为“S=ab”。

6.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为“S=a2”。

7.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公式:ax=b,其中a和b为方程的系数,x为未知数。当a≠0时,有唯一解;当a=0且b≠0时,无解;当a=0且b=0时,有无数解。

三、初中数学基本定理

1.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方程的解法: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去分母等方式,将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求解得到方程的解。

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将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或ax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通过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求解得到方程组的解。

5.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并且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7.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个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且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8.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个三角形三边相等、两边夹角相等、两角夹边相等、两角和一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9.垂径定理:在圆中,直径平分弦(不是直径的弦)所对的两条弧,平分弦所对的圆周弧的弦垂直平分弦。

10.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经过圆的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割线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圆截得的线段长的平方等于这个圆上两点所对应的弦长的平方差。

1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相等的弧所对的弦也相等;相等的弦所对的弧也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弧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度数;一个圆心角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