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集锦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教育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1一、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位教师教学《背影》时用很多时间去分析父亲去买橘子的几个动词,进行类似应考的语言赏析的答题训练,指导了答题的方法,甚至是答题的格式。学生听完后抄写教师课件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探、攀、缩、爬等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父爱的深深的理解和无限的感动之情,而没有把父亲买橘放在一个情境来体验,即祖母去世、差使交卸这样的惨淡光景之中,也没有展现父亲面对年已二十岁的儿子,不辞辛苦,亲自爬过月台买橘的这种特别深沉的情感。当然,儿子在文中对于父亲的情感已是非常复杂的,感恩、愧疚、释然兼而有之。这么深沉的情感像这样教学就显得单调而肤浅。这个案例表现了教师对文本细读不够,也不到位。
二、对策
(一)明确散文分类,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现代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初中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是什么,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方式,这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下面,我说说初中散文的分类和切入点。一是记叙性散文。记叙性的散文对人与事的描写都是真实的。正如作家吴伯箫所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这类散文最显著的特征来抒发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写人与叙事都是为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服务的。所以,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及其生活场景,挖掘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主观感情。如教学《散步》时,我们可以抓“我们”“田野”“散步”这几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简要的分析人物来更好地体会“我”要表现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二是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以抒发作者主观的真实情感态度、生活激情等为主。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所以,抒情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抒情方式;追寻作者的情绪变化与情感线索;品味关键语句深入体会抒发的感情。三是议论性散文。初中教材里的这类散文所占比重较小。这里不阐述。
(二)体悟作者情感,突出散文的核心点
许多学者在谈到散文的时候,都说过散文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散文的本质特征就是贵在有“我”。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抒发“我”的真情实感服务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眼光,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让客观的生活和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美化和同化。如果忽视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就会造成教学偏差。所以,我们散文教学的核心点是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理。
1.抓住“意脉”,感受情感
文学作品都是特定社会的`具体反映。很多作家在进行散文创作时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现代散文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是通向现代散文阅读和鉴赏方向的一把钥匙。如《背影》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感动、愧疚、释然、怀念等。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背景,如当时他们父子感情不好,有矛盾,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文章前半部分“我”厌烦父亲的关爱,甚至公然拒绝。后来,父亲为“我”艰难地去买橘时,我流下感动的眼泪。抓住这个变化,这个转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意脉”,即“厌烦—拒绝—感动”,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体会感情。正如孙绍振所说:“对文本分析不得其门而入,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发主体的迷信,具体表现就是无视文本深层‘意脉’和文体的审美规范和风格创新,阅读在感知显性层次滑行的顽症,其根源盖出于此。”
2.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在整体把握文章后,我们应该注重对关键的重点的语句进行品味。这是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常用策略。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感悟到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感悟到文本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敏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散文中哪些句子值得品味呢?从内容上看,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结构上看,处在文章开头、结尾或全段开头、结尾起引领后文或总结前文,起到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从修辞上看,运用了比喻、象征、排比、反问等手法的语句或者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为关键语句。从炼字上看,关注运用准确、生动和富有情韵的字词,变异语言和模糊语言等。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抓住“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的“挡”字进行品味:(1)你能把“挡”字换成哪个字?(2)引导比较“挡”和换后的字比较,哪个字更好,好在哪里?(3)一个“挡”字,你能想象到母亲当时怎样的情形和心理?(4)一个“挡”字,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挡”是母亲主动、急切而为之,仿佛看到了母亲紧张惶恐的情形,体会到母亲担心儿子看到衰败景象而担忧的心理,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精心呵护与关照。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到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样的教学不是粗而化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粗放式的低效教学,而是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情感受到熏陶的集约化精细化深度化的教学。
3.挖掘矛盾,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不符合逻辑、违反语言规范的用词现象。这些语言看似矛盾,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着语言的精妙。将其原来的、未经作者加工的状态想象出来,与文本中的形象加以比对便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矛盾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只不过是个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废的园子,但是作者却说它是“我的乐园”。这就是矛盾处,抓住这一点分析,我们便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唤醒自己童年时期的感觉和体验,重拾当年自己创造欢乐的回忆,便会很容易地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充满童趣的精神乐园中,体悟到文本中所描述的童心和童趣。
4.填补空白,丰富情感
文学创作之中的“留白”是指有意不写或者简写某些内容,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筐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空白”只有在读者的能动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生命。阅读教学中对作者本来难以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解释和填补,成为一个丰满的审美对象。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教学时,执教教师创设了让学生说说阿长去给“我”买《山海经》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还原作者省略和淡化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走进作者要表现的内心世界,真正感悟到作者了当时巨大的震撼,从而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此处隐藏16815个字……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
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本。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这些文章时,仅凭借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是不行的,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对生活的体验欠缺。多媒体技术通过有声的画面,生动、形象、具体,轻松地把学生引入文章描绘的意境,突出文章的主题,加深理解文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例如讲述《敕勒歌》时,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静止的画面对应着诗里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过之后反应不大,教师引导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的颜色怎样?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景物有哪些?它们占的比例有多大?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呢?顿时,学生情趣盎然,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说出草原景象:广阔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微风轻轻吹拂,丰茂的草木府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一群吃草的白羊群时隐时现。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勾勒了天高地广的宏伟景象。随后出现与学生想象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让学生看到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共同感悟诗的美。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牛羊是草原图画的主体,是绿色锦缎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作者不是把主体死板地画在那里,不是一开始就看到,直到末了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风吹草起,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有多少牛羊,有多少美的事物,是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是踏着牧歌的小伙子?......学生徜徉神游于这个广阔的空间,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弊”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必须有效利用取得最佳效果,恰当使用,不能画蛇添足,产生不良效果。
1、阻碍师生情感的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激活思维,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充满人性的特点荡然无存。例如讲述《苏州园林》时,多媒体技术演示有关园林的图片,教师忙于让学生观察,讲台上认真地操作,一遍遍地演示,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荡然无存。结果是教师与学生处于“目中无人”的境界,师生“对话”被冷冰冰的多媒体技术取代。
2、造成思维的单一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是教师选的,使用的素材是教师搜集的,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笼子”,然后就是要花时间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笼子”,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行为主宰课堂的一切,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移情、激趣,传统的教学朗读,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等都难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技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教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去模仿,让学生学得惟妙惟肖,那就形成了思维的单一化。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难道一句话一段文字只有一种读法吗?显然不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有着巨大的魅力。一定把握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要领,深思熟虑,确定一节课哪一环节需要使用,哪些环节不需要使用,切记不可简单地堆砌、滥用。不能为赶时髦而滥用。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15转眼间,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快二十年了,在这段日子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回首细想,虽然我的学生们不一定都成为语文拔尖的孩子,但起码会成为有语文涵养的孩子。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现存的一些客观问题,导致我接手这些孩子时,他们的小学基础参差不齐,居然还有语文拼音不过关的孩子,这一点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我所不曾想到的。面对这一让我挠头的问题,我曾经试着用下课时间给班级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孩子辅导拼音,但收到的效果甚微,一是因为学习拼音是个很枯燥的东西,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二是课余时间毕竟有限,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学习一年的东西真的很困难,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于是,满腔的热情被当头一盆冷水泼下,把我浇了个透心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级中拼音基础最差的学生修文龙的拼音水平竟然突飞猛进,我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和他的谈话我知道了并不是因为我给他"吃小灶"使他的拼音进步,而完全是因为我的一句即兴发挥的话。
记得那是十月份的一天,我正在讲台上讲课,双眼无意间瞥向窗外,当时正直一阵秋风吹过,校园内的柳叶随着瑟瑟的秋风四处飘洒,于是我情从中来,对学生们说:"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它们活跃在诗人们灵动的笔尖,镌刻在读者们的心怀中,在杜甫的眼中,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而在刘禹锡的心中,秋天则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可以说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情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修文龙对我说,就是因为当时我的这番即兴讲演,使他知道,原来描写秋天的句子可以这么美,不再是只有小学时的"丰收的秋天","金色的秋天"那些枯燥干瘪的字眼,他说他第一次领悟到语文的魅力。于是自己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语文,让自己也能写出那些美好的句子供后人传诵。但他也深知拼音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想要在语文上有所见地,总不能连拼音都不会啊,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志的研究起拼音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他的进步也映在了全体学生的心中。
修文龙的进步并不是因为我的课外辅导,而是因为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文的魅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教授知识虽是老师的职责,但培养兴趣才是老师教学真正的成功。
经过这件事情后,我慢慢的将我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上。让我忧虑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像修文龙同学那样仅仅因为一句也许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诗词就对语文产生兴趣,要知道,班级中语文成绩拔尖,日常积累丰富的学生大有人在,我深知,这些优等生们的成绩好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学科,而是只是想要有个美好的前程才捏着自己的鼻子逼迫自己学习的,我不希望他们在语文学科上也是纯粹的为了考大学而机械的学习,我要让他们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因为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真谛并不只局限于教授语文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语文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塑造他们的灵魂。
当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任重而道远,其中的欢乐痛苦也会不断交替上演,但如果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坚定负责的心态去教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语文,喜欢语文,不难发现,我们在教授给他们语文知识的同时,竟重塑了他们的灵魂。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