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所学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进一步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 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思路,.体会作者以抒情为主,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4. 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5. 品读文章质朴、简单的意象,自然、灵动的文字,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领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2.难点
(1)想象与联想的作用
(2)词句揣摩,语言品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件显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文章阅读
同学们,我们自初一以来,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散文,大家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示例(1.)《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充分显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的和谐、统一。文章先着重刻画紫藤萝花的外在美。通过对花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跃的生命力。然后是抒写作者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的深刻思考。说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挫折、磨难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丽和充实,但不会阻碍生命长河不息的流动。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示例(2.)《行道树》: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 ……此处隐藏29940个字……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