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明确并初步学会话题作文的几种拟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写作中,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很能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为此,倍受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话题作文”的拟题)
二、研习新知
⑴说明事理,感悟新知
1、破题解疑: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其它形式都可。
2、举例说明了(出示投影片):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揭示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熟、范围广、形式活。
⑵教师教“法”,学生学“用”
目的:教师给学生具体介绍各种拟题法的要领,并引导学生依此说出具体的题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并为自己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
引语:那么,“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逐一学习。
板书:
1、扩展法
教师教“法”:扩展法即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以“路”为话题,可拟为《风雪路上》、《回家之路》等。
学生学“用”:学生依据对扩展法的理解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自选角度拟题目。如:《乡间小路》、《路途遥遥》、《小路弯弯》等等。
(注:以下几种方法,都是以“路”为主题,设计步骤与“扩展法”相同,故略去)
2、想象法
即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从而给予独到的题目。如:《如果没有了路》、《假如村村都有高速路》……
3、拟人法
即将所给的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路的自述》、《我是柏油路》、《路与汽车的对话》……
4、引用法
即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对他们加以变通作题目。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山有路勤为径》……
5、引伸
即在所给的话题原意基础上,分析它的引伸义,由引伸义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路”可进一步引伸为“门路”,由此便可产生以下题目。如:《致富路》、《光明路》、《幸福路》……
6、悬念法
即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如:《这条路由哪里来?》、《这条路将伴他……》
三、能力拓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此处隐藏20032个字……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齐读37自然段。
2、品读镜头:6----23段,任选其中的一个段落,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看到您的品质。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自然段是写看电影、匿名信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吗?
学生分组讨论,一半讨论1——5段,一半讨论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经典续读——师生重逢
假使20年后,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话练习。
配乐朗读。
先生,您——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的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问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雨的诉说》是新课程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2、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3、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活动准备
1、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和歌曲,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教学实录]
师:(多媒体播放一幅幅雨的图画)春雨细轻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梧桐锁清秋,冬雨缠绵心愁凉……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它滋润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它,快乐而沉静,伴着欢快的足音;它,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这是雨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今天,让我们来倾听《雨的诉说》,请同学们翻第第18页《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并饱含深情地齐读第一段(多媒体显示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雨的诉说
一、听听雨的足音
生(一齐朗读):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
师:雨欢快的足音怎样?让我们来听听吧!把你收集到的雨韵播放给大家听,并讲讲过你听雨的感受好吗?
生1(把磁带放到录音机播放,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雷雨):我喜欢听暴风雨,因为它给我力量,给我面对挫折的勇气,(伸出双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热烈鼓掌)
生2:我录的是小雨,我喜欢听那“沙沙沙”的声音,它充满了梦幻,充满了期待。
生3:我喜欢雨中散步,雨中听雨,身临其境,我自己仿佛也化作了雨。
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也和你们一样深爱着雨,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雨,那么安详,那么静谧,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雨,抒写过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雨的诗意,体味雨的诗情吧!
(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二、感受雨的诗意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学生朗诵“雨”诗
生1: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
生2: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3: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