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结拖延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听书。
克服对失败的恐惧,立即行动。每天写第二天要做的六件事,第二天上班了去做完。
学会全力以赴地做事情,而不是给自己一堆借口拖到最后。
三管齐下,治疗拖延症:认知,情绪,行动。
认知方法:ABCDE,认知模型。用认知疗法和拖延症对话。
行动方法:当你觉察到自己拖延,立即行动。当你发现自己没有浪费时间(比如刷手机),而是效率高的.完成了一件事,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会很愉悦。当你的大脑被杂事干扰时,忍住坐在那里,等待干扰想法的消失。像锻炼身体一样的锻炼你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接纳自己:要看到自己进步,经常鼓励自己,奖励自己。
压力太大导致的拖延症,把背包扔过墙,给承诺,促使自己行动。每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反之,你只能自动驾驶结果就是平庸。
让自己变得果断一点:当你发现自己是一个沙发土豆的时候,对自己大声喊停。让自己坐会写字桌,给自己写规划,自我对我。
奖励自己:自己没有拖延把事情干完了,精神奖励自己,夸奖自己。也可以物质奖励。管
管好自己的心,掌管好自己的生活。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2追求成功是每个人毕生唯一课题。不论这成功意味着什么,家庭,事业,财富还是智慧。
我们努力解决的是那些我们“内心想做”却因种种“主观因素未能实现”的行为。
不论是潜意识的逃避还是有意识的拖延,因主观因素未能实现心中所愿,这是一种痛苦。
本书重点不是教你时间管理方法,而是更为根本更为底层的指出你应该如何调动自己的'行动以完成你所追求的目标。
认知、情绪、行动三大板块阐述相互作用,认知教你学会观察自己,理解那些常被伪装和遗漏的拖延行为,以便清楚找到克服的问题所在。情绪教你如何面对困难和心理应对机制,创建正确的心理表征。行动是实际应用和办法。值得拖延人士一读。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3钱鹤滩的学者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现代社会对拖延症的解释为: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书中将拖延分为四种:期限性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自动拖延。个人事务拖延和期限性拖延,在生活中,是存在最多的。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时间上偷懒,结果就是患上拖延症,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在时间面前玩耍,拖延症就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梦。学会时间管理,细化时间安排,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才能远离拖延症的病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感到倦怠,丧失前进的.动力;又或许梦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不管怎样,人都该记住,在奋斗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走到梦想的终点。
拖延就是考验你的沼泽,如果你走不出来,你就会深陷泥潭,而要走出沼泽,不是简单发誓许愿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在搞定拖延症的路上,光看不练,光听不练是很难奏效的。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4《终结拖延症的49种方法》是一本我读过的相关书籍中最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书。所有章节都可单独成册,互不影响。脱离枯燥的理论,每章节均配有可爱的卡通插图,问题罗列全面而深刻,叙述表达也都很精练。读来让人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拖延症在常人身上都会有体现,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拖延憎恨自己,造成心理负担。拖延症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现,摆脱拖延症就是对自己的征服,与人性的对抗。这本书提供了49种方法让我们凭借自我的力量摆脱拖延症,读的时候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方法有很多。
如趁早放弃幻想,根本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刻这一小节,告诉我们在想法不够成熟的'时候就应该着手准备工作,没有什么是现成的,也不会存在准备充分的时刻。做事注重计划固然是好,但是我们会忽略可行性。遇到点挫折就想放弃,这在完美主义者身上体现尤为充分。我们应该事先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在前进中不断修正,而不是等待一个并不存在的“完美”方案先落地。再如作者对于如何能坚持的更持久的看法,他建议将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这样有计划的、按部就班的,不会因为急于求成而受挫。完成了小目标,就会带来微小的喜悦和成就感,慢慢的,你也就能改掉拖延症。这也是一个很棒的方法。49种方法每种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静下心来学习,每个人都会有收获。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像心灵鸡汤一样。它告诉我们如何制定目标,如何坚持,如何科学的利用时间,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克服恐惧等,启迪读者厚积薄发,战胜自我。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5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什么事情都是以快节奏的角度漫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无异于就是给我们年轻人非常大的压力,书中的胡小懒就是这样节奏的年轻人,不仅年纪越发的大着,而且又是单身, 最重要在单位一直处于漂浮状态,看着胡小懒从开始的懒癌患者,一步一步的理清自己的头绪,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慢慢的回归到计划的执行者进步中,看的我是好振奋,可能他就是我的一个缩影,回想自己以前,后悔,可是世界没有后悔药啊,正所谓拖延就是一剂慢性毒药,让人深受其害,但是还欲罢不能的感觉。
书中的胡小懒一家公司的策划,也是做了好几年的老员工,但是就是病态的拖延,上班时间的刷微博,刷,聊天,淘宝淘淘,免费的咖啡喝喝,时间就这样跐溜的跑了,就是这样的病态拖延,导致冲忙上交的策划案都是不合格的,本身策划就是一个伤脑细胞的事情,偏偏胡小懒就是病态的拖延,总想着,还有明天,重要该做的事情就这样拖着,直到期限的最后时刻,才不得不匆忙交工,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非常不负责的表现。不漂亮的计划不执行----那是因为策划太费脑细胞,所以拖拖拖,拖拉斯基。可怕!零碎的“小岔子”-------上班的聊八卦,诉诉苦水,喝喝免费咖啡,时间就不经意间溜走。好可怕的拖延,现在的年轻人太多的拖延病患,人一旦陷入拖延怪圈,就是慢慢吞噬人的健康,让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这就是拖延的'负面威力,严重的侵害到我们每个人拖延病患的身心。
现在的拖延症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多少人深受其害,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俗话说的好:“因病开放,对症下药。”每一个人都要揪出那个拖延的“真凶”。现在的拖延大多数都是懒惰的,因为拖延与懒惰是狼狈为奸的一对,要战拖,就得要从心里和行动上克服拖延,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终会处于一种空想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懒得动”。没有行动,不想 ……此处隐藏5560个字……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 do 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在这个小组,看到有很多人在哭诉自己的拖延症,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和拖延症搏斗,而且还专门有这个小组专门建立的网站战拖会。
但是对我来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哇,原来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症状啊。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一年前的我很快的买了组里推荐的战胜拖延症的书,后边的详细事情我不用再叙述了,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也猜得到,一年过去了,这本书我连第十页都没有读到!
据说我买的那本书书当年被称为“战胜拖延症1”,而我一直到拖到了这本书的续集“战胜拖延症2”出来后,还没有看完它,这大概是一个拖延症绝好的一个例子吧。
昨天在地铁上看网易阅读里的'电子书,看拖延症续集(大概是)的试读内容,当看到里面说到改变拖延观念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像美国的24戒酒协会那样,首先承认自己酗酒,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承认自己拖延成瘾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其次要放低自己对战胜拖延的乐观态度,但是要加强自己对继续拖延后果的认识。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对抗拖延的方法确实是完全错了,因为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形象来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自己做事情一直在拖延。
仔细想想,我的拖延症真的很厉害的独孤求败啊:
喜欢买书却拖了不看,两年里家里的书已经买了两三百本了,昨天又买了10本书,可今年认真看的书不超过10本。
准备写的一本小说,已经拖了四年了,写了不到200个字。连开头都不算。
一直想换工作,拖了三年了还没有换,而那个工作实在是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了。
个人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周计划坚持到第三天就放弃了。
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买的孩子如何才能正确的打酱油的育儿书,还没有看完。
在职读的学位论文拖了三年去年才写完通过,要不是因为时间到了不写学位就作废了,估计能拖个十年。(后遗症是,现在偶尔还做噩梦被吓醒该毕业了,竟然有好几门自己没有考试。好在这一年频率低了,每一两月才做一次)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写了。
但是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我昨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买了一年多的书,看了一年都没有看完,今天一个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如果你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为这伴随一个人好多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看完书两个小时后就完全消失了呢?如果可以再看完一本书就能解决很多人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买书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花几个月去和拖延症做斗争,而不是在看完后大呼上当:这本书对我的拖延症一点帮助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