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记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虫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昆虫记读后感1今年暑假看了《昆虫》这本书,收获很大。
这本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里斯(Fabres)专门写昆虫学的,他用一生的时间收集了成千上万种野生山区昆虫的信息,比如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最后写了一本很棒的科普书《昆虫》。
看完这本书,我认识了捕食高手螳螂,爱美的圈养虫,快乐的蟋蟀,挖隧道的矿峰,不会迷路的蜜蜂,环境清洁员绿蝇,双尖牙狼蛛,小鬼恩布萨,吃枯露菌的'甲虫,捕食苍蝇的捕蝇蜂,娇小的红黄蜂,喜欢唱歌的蝉& hellip& hellip
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昆虫是松毛虫!它们也被称为行军虫。至于为什么叫行军虫,你先想想再看我的回答。快看!第一只松毛虫去哪里,其余的就会跟着去哪里。他们整齐地排成一行,中间没有空隙。它们总是排成一排。不管第一只松毛虫走的是一条蜿蜒盘旋的路,后一只松毛虫还是一样。即使在同一个地方过了几天几夜,他们还是像第一只松毛虫一样。马尾松毛虫可以边走边吐丝,让它们回家更方便。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它们也被称为行军虫了。。快看!这些小昆虫多有趣啊!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昆虫世界里有很多好妈妈,她们到处为自己的孩子寻找食物,甚至在孩子死前总是为他们着想。例如,一个抓苍蝇的蜜蜂妈妈,她的孩子会越来越大,吃得越来越多,必须走很远才能为她的孩子找到食物。如果她找不到,婴儿就会挨饿。忙碌的母亲在婴儿完全长大之前是无法放松的。我妈也一样。她每天都很努力,照顾我们,一直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努力。
听了我的介绍,你等不及要看这本书了?可能你收获比我多!
昆虫记读后感2蜣螂,俗称“屎壳螂”,在我们当地又叫“鼻屎钳”,它除了外号不雅之外,外表也非常丑陋,而且整天和粪便打交道,并揉成团占为己有。因此,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蜣螂是一种让人感到恶心的昆虫。而在我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它之前,我也不例外。
可是,当我读完《昆虫记》中对蜣螂的详细描述之后,我的这种看法被彻底改变了。
是的,蜣螂确实整天和粪便打交道,人们也因此而不喜欢它。关于蜣螂具有挖苦意味的歇后语也比比皆是,如:屎壳螂打呵欠——满嘴臭气;屎壳螂坐军舰——臭名远洋(扬);屎壳螂戴花——臭美;屎壳螂搬家——走一路,臭一路。
但是,蜣螂这种让世人所不耻的行为,却把动物们留在大地上肮脏的、熏臭的粪便清理得干干净净,维持了大自然空气的清新,让大地的风景更加美丽,让花朵的芳香更加醉人。可是,蜣螂这种高尚的行为反而让人们所厌恶,得不到人们的敬重。试问,如果没有蜣螂的“不耻”,我们的地球还能这么可爱吗?
高尚的行为反而让人们所厌恶,得不到人们的敬重。试问,如果没有蜣螂的“不耻”,我们的地球还能这么可爱吗?
我常常想:蜣螂虽然外表丑陋,但是它却肩负起清洁地球的使命,让人类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它不就像社会上任劳任怨的清洁工人吗?
在我的眼里,清洁工人永远是伟大的`,他们不怕脏,也不怕累,勤勤恳恳地为我们工作着,劳动着。不管春夏与秋冬、不管刮风与下雨、不管寒霜与下雪,他们总是默默的来,默默的离去,留下的却是一条条宽敞干净的马路、一条条清新干净的街道。虽然,清洁工人的工作既普通又平凡,但是他们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他们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美化着大地的一切。 蜣螂,你不愧为大自然的清洁工人!你干的是龌龊的工作,做出的却是伟大的奉献。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敬重。
昆虫记读后感3有一种东西把我迷住了——那是大自然的魔力
——法布尔
暑假期间,我在书屋里读完了生动有趣的《昆虫记》。我对这本书十分着迷,它仿佛把我带到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蝉是怎样脱壳的?屎壳郎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分泌物的……书中有趣的知识深深吸引着我。
蝉的`一则寓言家喻户晓,它夏天不收集食物,而蚂蚁辛苦地储存过冬粮食,结果冬天蝉饥肠辘辘地乞讨,但还是冻死了,在这本书里,事实却截然不同,它从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反而蚂蚁却是“强盗”,在人们眼中,苍蝇是传播细菌的始作俑者,可谁知他是一位自然的清洁工。
螳螂又叫先行者,它是南方的一种昆虫。它有轻纱似的薄翼,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在祈祷。它那高举着的手臂才是最可怕的利刃,它捕食时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专吃活的动物,看来在它温柔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如果说螳螂的大腿像是两排刀口的锯齿的话,那它的小腿可以说是两排刀口的锯子,生长在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钩子。平时在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这个异常凶猛的昆虫,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特别平和,可只要有其他昆虫从它身边经过,它都会立刻原形毕露。
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金步甲这类昆虫之间是没有什么怜悯可言的。面对一个绝望挣扎的受伤者,同类中没有谁会驻足不前,没有谁会试图前去帮它一把,而是把它吞食掉,以彻底解除它的痛苦,闭眼听着战场厮杀之音,其它几种昆虫也是如此,人类又何曾不是呢?适者生存的世界,谁甘心示弱?谁又想放弃?他似乎是在描述世界的无情……
读到这部分我感触很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玫瑰,是无坚不摧,也是无所不能。像它一样,不在乎他人眼光,不放弃自己梦想,破开生门,只为热爱而生!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法布尔对于昆虫世界的探索,更加证实了这一真理。
昆虫记读后感4法布尔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神奇有趣的昆虫世界,也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完美礼物《昆虫记》。在这本书里,昆虫世界的真面目闪耀地登上了舞台。这个世界里不仅充满了生机,更包含无穷的科学真理,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法布尔的专注,以及他那份对大自然的热情,实在让我佩服。昆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内心的情感,都展现在了法布尔的笔下。法布尔在这本书里微妙地谱写下了昆虫生命的乐章,昆虫的生活以及各种。种族之间的斗争。
这本书让我十分着迷,因为它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比如说,读完之后,我才知道:蜜蜂们是怎么回家的;蟋蟀是怎样盖房子的;屎壳郎是怎样滚粪球的。这些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昆虫们翩然登场,一个个故事都是那么的奇异,那么的有趣。
法布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既不善于观察,也不善于思考。就好比上学的路上,这个几乎每天都会经过的地方,我却没有认真地留意过路边的花草。在学校学了那么多的'东西,各物的名字,我都没有用在生活中。路边的花草多种多 ……此处隐藏4363个字……自融入大自然,不顾野外冒险的危险,就像描述黄蜂一样。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冒险观察黄蜂巢,以及如何理解黄蜂的习惯,这是非常精彩和有趣的。
我非常喜欢《昆虫记》这本书。当我有空的时候,我拿起它,沉浸在其中,仿佛和法布尔一起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昆虫记读后感12草丛里的蟋蟀是比知了还厉害的歌唱家?狼蛛的母爱到底有多深?萤火虫与蜗牛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蜣螂的圆球是怎么做成的?这些问题让我匪夷所思,直到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才豁然开朗。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法布尔将自然界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描写得栩栩如生。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认为像毛毛虫,绿蝇之类的昆虫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呢?自己只听名字就起鸡皮疙瘩,法布尔竟将其作为自己的好朋友,融自己的毕生精力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写出了这本《昆虫记》。可正因如此,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我渐渐感受到了昆虫的神秘色彩,让我这个厌恶昆虫的人开始不知不觉的观察,去了解身边小小的生命,欣赏他们。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蜣螂。它被称为大自然的清洁工,它又名屎壳郎。在蜣螂扁扁的脑袋前面长着六颗牙齿,排成一个半圆,像一个小钉耙,专门用来收集自己喜欢的食物,他们的前腿长的像弓,非常有利,外面还长着五颗尖尖的齿,可以搬动又大又重的东西,后腿又细又长,特别是最后一对形状,有点弯曲,前面还有尖尖的爪子。蜣螂十分固执,她不喜欢走平坦大路,偏偏要往高高的斜坡上爬,圆球那么沉重,倒着往上走,很容易摔跤,一不小心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可他仍然坚持不懈。这一点正是蜣螂有趣的地方,也是我喜欢蜣螂的原因之一。有些蜣螂还会去偷其他蜣螂的圆球,如果圆球主人没发现就只好自认倒霉,重新再做一个。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这本书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昆虫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情感,让人惊讶万分,通过法布尔的双眼,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宝,他怀着孩子般纯真的心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昆虫世界。我们只有用心去品味,才会尝到其中的甜。
昆虫记读后感13大自然中,每天都有捕猎行为的发生,大到一群狮子咬翻了一头乳象,小到一头猎豹追逐一只岩羊。在昆虫世界,捕猎行为也常有发生,有巧取,也有豪夺。
虽然这些昆虫的大脑的体积连人的千分之一都不到,不过每只昆虫都有一种自己捕猎时惯用的伎俩,而各种昆虫的计谋加在一起,真的不亚于人类智慧的结晶——三十六计。
聪明的`人类发明了捕猎机关,布下了天罗地网,园蛛也在灌木中布下了自己的蛛网,这个网可不是和猎人的网一样编制十分简单,它不仅要做到整齐,这还是一项“高空作业”。丝架的表面穿缠着一根特殊的丝,再以这跟丝拉出各条幅,起初这副半成品显得凌乱不堪,就像幼稚园里的小孩用橡皮泥捏出的人偶一般粗糙,不过越接近成品,就越显得整齐划一。从此之后,这就成了蜘蛛布下的一个陷阱,之后,就会有各种各样迷路的游客踩到机关,成为了蜘蛛的大餐。
下面是一位不太动脑子的潜伏者——绿蚱蜢。它从不设置机关,只是坐等可乘之机。它也是一位挑食的先生,对比自己小的昆虫丝毫不感兴趣,专等在夏天鸣叫的蝉。它会先挑选一只肥美的蝉,等它叫到口干舌燥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猎物,一上来就立刻开膛破肚,没等猎物反应过来,半只身子都被吃掉了。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刺客,因为它的沉着冷静,它的行动几乎没有失败过。
螳螂的捕食方式,在昆虫界中是少之更少的,因为它懂得一个深奥的道理——欲擒故纵。在文中有一段它与螽斯对抗的描写:螳螂用四条后腿支撑着身体,前胸几乎直起,锐利的前爪完全张开,交叉成十字。螳螂一动不动地保持这个奇怪的姿势,监视着对方。螽斯此时傻乎乎地待在原地,螳螂的两个弯钩猛砸下来,爪子抓住它,它绝望的踢着腿……
虽然昆虫很小,小到极容易被忽视,而它们的智慧却不容小觑。
昆虫记读后感14如果要阅读一本科普读物的话,世界上一定会有成千上万本这样的书。但如果是要找一本有趣的科普读物的话,我相信翻遍全世界的书也只能找到《昆虫记》一本。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这本书的内容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呢?
其实,用一句精炼的话来概括,《昆虫记》就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他的作者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共有十卷,但是就是这十卷书,却花了法布尔足足三十年的时间来编写。从编写时间来看,作者倾注在这本书里的心血确实不少。在他的笔下,杨柳天牛是个吝啬鬼,身穿一件“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雨果成这本书为“昆虫的史诗”,鲁迅称它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这本书真是无愧于这样的美誉!
在《昆虫记》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切叶蜂的章节。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深深感受到了切叶蜂对“几何学”的融会贯通。从碎掉的盖子来说,我们人类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才能选好新的合适的盖子,但切叶蜂不需要,它只用凭感觉就可以切下合适大小的圆叶片来筑起自己的巢。在这点上,人类是远不及切叶蜂的,切叶蜂的这种奇妙的能力一定可以在仿生学上做出伟大贡献。
法布尔是“昆虫界的荷马”,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都是因为他对昆虫不懈的探索和观察。
我认为法布尔的很多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今后也要像他那样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以及学习他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他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的。
昆虫记读后感15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小女孩。从小到大,我读的书都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因为童话中的世界是虚拟的,不会让人难过和美丽。但是最近老师突然让我们读一本科普书,还要写读后感。我想了想,决定读《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之作,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的本能、劳动、习惯、婚姻、繁殖和死亡。
我不知道。我很震惊。刚看了几分钟,就被里面的情节吸引住了。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小动物也很聪明可爱。比如在第三篇文章中,石蚕巧妙地运用了金蝉脱壳的方法,避免了水甲虫的攻击。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小动物的.智慧。
如果你告诉你蜜蜂有能力区分方向,无论他被扔到哪里,他总能回到原来的地方,你会亲自做实验,因为你不相信吗?答案是:没有。因为你爱美,怕被蜜蜂蛰。但是法布尔会这样做。他会做实验,因为他不相信。用事实证明一切总比盲目猜测好得多。我们比不上法布尔。为什么?因为法布尔有勇气和毅力去探索和追求。
你一定见过蜘蛛网吧,但你知道蜘蛛网里还有什么吗?你当然想不到蜘蛛网里有几何知识!法布尔用他善于发现和思考的眼睛一一回答了所有这些问号。
《昆虫记》让这样一个不喜欢读科普书的人爱上了科普书。法布尔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知道了困难。我钦佩法布尔探索自然的精神。我将永远记住法布尔教给我的,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勇气探索、追求、严谨的科学精神、毅力和奋斗,这样我们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