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过程与方法: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2、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手的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2.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二、聚焦
1.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2.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三、活动探索
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2.测量桌子和书。
(1)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2)分发材料。
(3)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4)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
3.汇报测量结果(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四、研讨
1.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手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此处隐藏8055个字……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业布置:和家长交流“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书:植物)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
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观察一株植物
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
(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株植物
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株植物
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好。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时的体会。
四、小结
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
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作业布置:
画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茎叶结构。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2、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整理材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