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23 19:56:53
《假如》教学反思(15篇)

《假如》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假如》教学反思1

1、 时时处处能够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在初读课文时,我问: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生答:问同桌,问书上的小树叶,问老师,可以查字典。

我说:你们的办法真多,用你们的办法读读课文吧。

老师鼓励的话语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如:学习第一小节时我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了配乐朗诵,老师先跟着音乐朗读,然后指名让学生跟着朗读,其他同学感觉跟着音乐读这么美,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让全班同学都跟着音乐读,学生不但朗读的热情高,而且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第二节时,老师先播放出了鸟的叫声,学生们听了鸟的叫声后,我问:听到了这欢快的鸟叫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答:我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小鸟

于是,我播放图片:一棵大树,树上有鸟巢,巢里有小鸟,小鸟正叽叽喳喳的叫着。学生先听到鸟叫,再看到树上的小鸟,情趣高极了。

我说: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学生很高兴的读起课文来。

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问:你们想听故事吗?学生答:想。我说: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学生说:好。这时,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讲起故事:有一个女孩叫西西,她在操场上与同学们快活的游戏,突然,有一天,她摔伤了……音乐越来越悲伤、我的声音越来越低沉我讲完故事后,问同学:你听了这个故事想说点什么?学生回答,我想帮助西西……我问:同学你想读课文吗?学生说:想。老我说:我们快来读读吧!老师用一个故事引起大家的.兴趣,加上低沉的音乐,使学生产生了同情感一种帮助同学的愿望油然而生,读课文的愿望也强了。

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习完了第一节后,我要求学生把书放在桌子上,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眼前出现什么?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假如》教学反思2

我们常常因为寂寞,所以需要朋友,因为寒冷,所以需要温暖,因为梦想,所以需要追求,一缕温暖的阳光,一个充满关爱的微笑,一次真心的拥抱,或许会给迷途中的人无穷的力量,给走在痛苦边缘的人无穷的安慰,给一个远方的朋友永恒的回忆……沙漠里的绿洲就是这样找到的,生活的希望就是这样点燃的。

读一读史铁生,大难之中,始终安静地微笑,对世界,对自然,对一草一木,一饭一粥都充满善意和爱。再读一读《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针对第一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我认真反思,作了修改。我想第一课时安排识字学词和根据学生选择学习两段话。第二课时,我的预设是学习所剩段落,然后依托教材写话,让学生写一写他们内心的心愿。反思第二次教学,我又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收获。

  一、关注学生识字兴趣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规范写字

原先在识字环节中,没有关注识字的质量,没有关注识字的情感与方法,于是,第二次的设计,我尝试了用“自主与合作”的形式来学习生字。传统的识字教学中,往往是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范读,再是强调难读的生字,然后去掉拼音读一读。虽然井然有序,但是一切都是跟着老师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本着自主开放的理念,在本堂课设计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生字,遇到难学的,让他请教同桌,既体现了自主性学习,又营造了合作学习的氛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是,不一定所有的问题同桌都能帮助解决,于是最后,让生提出经过同桌合作学习还没有解决的生字,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就能在交流中更好地学习与巩固。同时,我也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及时安排学生规范写字。

二、情感在推波助澜升华,联系生活实际,朗读与体验融为一体

1、图文相融,进行语言渲染。

如小树一段,学生一看见风中的小树图片,顿生爱怜之意,看到小树在风中叶子都落了,腰都弯了,孩子们也为之难过,同时,通过老师的语言渲染,如:听,北风呼呼地吹来了,它吹走了你的小帽,吹走了你的手套,把你的小脸都冻红了,你一个人走在冰冷的雪地里,会怎么样?孩子们有的抱紧身子说,冻死了,冻死了。有的嘴里发出咝咝咝哎呀呀的.声音,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冰雪中的小树,有了这种情境体验,为下一步的朗读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重视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

例西西这一段话,光看着图片或许体会西西那份心灵的痛苦与无奈还并不深入,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当你生病了在家养病时的感受、心情。学生有的说一个人在家,很难过,也很寂寞,想回到学校中来。有的说特别想同学,想老师,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激发,学生对西西长久以来的苦闷和渴望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我并不戛然而止,而是层层深入,当我们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在操场,在田野尽情奔跑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欢唱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一起努力劳动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游山玩水的时候,西西只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西西内心的痛苦学生体会得更深了。看到西西这样痛苦,善良的孩子就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他快乐一些,小作者是用神笔帮助了他,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同学们也说了很多,有孩子说,我给他唱支歌。有孩子说,我把我的书借给他看。也有孩子说,我们可以常去看他,还可以带他出去走走。从这里,可以充分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的情感。

3、整体朗读与分支朗读相结合。

这是一首儿童诗,有诗的韵味,所以,首先设计孩子整体感知,整体朗读,在读流利读正确的基础上,再重视指导学生把句子读好,例:西西这一段,整体感知后,我层层深入,通过语言渲染和情境创设,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读“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小树与飞燕。”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西西内心的苦闷和渴望。分支读不是说把句子独立,是为了下一步能把整段话读好。同时在朗读中,指导与评价相结合,让学生都有机会读,能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摸索到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识字教学中,因为我是第一年教低段,所以,范写生字的时候,笔顺的术语我没有重视。另外在分支朗读与整体朗读中,孩子分支朗读读得不错,但到整体朗读中还很欠缺,反思以后,知道这和我带有方向性的指令有着密切关系,我没有细细揣摩过这样一句导语 “请你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其实,在每一段话中,感情的变化和起伏是非常大 ……此处隐藏8413个字……乐学习,积极参与学习,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应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遵序渐进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学生的“会”与“不会”之间,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切勿面面俱到。

《假如》教学反思13

“老师,鹏飞拿走了我的玩具熊,这是我妈妈昨天刚给我买的。”心仪委屈得向我哭诉,我想告诉心仪:小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互相谦让。但这时我不由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在这种时候心理充满不满和敌对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在当时是不允许表达出来的,还必须作出谦让的样子,愿意让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因为大人总是说:“好孩子要谦让其他的小朋友。”现在,我作为大人却差一点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这不能不让再次提醒自己:要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我们常常把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违心的接受成人的建议。这样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啊!“老师,鹏飞拿了我的玩具熊。”孩子又拉拉我的手,撅着小嘴问我。我摸着孩子的头说:“我知道,别人拿走你的东西你很生气,咱们去问问他,为什么拿走你的玩具好吗?”孩子感到老师理解他。于是我和心仪一起走到鹏飞跟前,他正在向大家炫耀自己的“胜利果实”呢!我蹲下身子,问“鹏飞,你知道玩具熊是谁的吗?”“心仪的。”说着低下了头。我说:“对啊!是心仪的,你应该争取心仪的同意后,才能玩的。”他撅起了小嘴说:“心仪,对不起!”心仪高兴的说:“没关系!你先玩吧!”很快孩子们又融入了欢乐之中!

这样,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之子的做法,从而在情感上谦让一些就容易了许多。这是我作为成人应给孩子的一种帮助与支持。

只要把自己也当成孩子,就会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将心融入孩子的心灵,获得宝贵的童心。这样,更利于我们去发现孩子,理解孩子,从而剖析孩子。

《假如》教学反思14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

我选择的是《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我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口述了两个由于灰尘而引发的疾病事件,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灰尘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危害,进而导出“尘”,用说文解字方式解读“尘”字,概括出它的特点,即小,紧接着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灰尘大小的语句,并更中肯地概括其特点,即细小、微小;接着进入学文阶段,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即“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尘特点和作用的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跟着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语句把握灰尘的特点、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同时借助自然风光图片(灰尘的杰作)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并相机板书,在小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后师口述灰尘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文章最后一句及第一段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灰尘的赞美及概括灰尘的两面性,以此再进行拓展,列举生活中存在两面性的'事物,从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的结论。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教学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能较好地补充文本的空白,使学生拓宽其知识面,跟学生很好地进行互动,跟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知识。特别是我平时常能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虽然本节课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达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现不够精确的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再加大力度进行训练。同时今后的课堂要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

《假如》教学反思15

《假如》这首诗歌一共是4个小节,主要是讲诗中的小朋友有一颗爱心,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诗歌的内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学着写诗歌。

场景一

老师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良好素质会赢得孩子们诸多的赞许和敬佩。上课伊始,当我饱含激情地配乐朗读《假如》这首诗后,教室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那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笑着说:“小朋友,谢谢你们给我这么多的掌声,你们能否告诉老师,我读得好在哪儿?”话音刚刚落,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谈他们的想法。我知道我发挥自己诵读的特长,创设出了良好的课堂情境,扣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评价他人的能力。

场景二

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文的时候,我一边理说诗歌内容,一边画图。孩子们看着精美的图案(绿草、小树的笑脸、鸟巢、太阳、谷粒、残疾的西西、健康的西西),发出声声赞叹。接着,我就诗中的一些重点句子,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场景三

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中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现在老师送你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要给穷苦的人画许多许多的钱。”有的说:“我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画许多许多的爸爸妈妈。”有的说:“我要给庄稼画一只吃害虫的神鸟。”有的说:“我要给人类画一个净化器,让它吃掉地球上所有的垃圾。”……孩子们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我趁热打铁,展示课前准备好的`2张学生的诗、画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的欲望。接下来,我设计了“我们会写诗”,“我们会画画”的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写诗歌,画诗歌。学生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儿歌、图画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另外,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对孩子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鼓励。我用“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替孤儿院的小朋友感谢你”等赞美的语言,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激起参与的信心,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假如》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