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01 18:07:23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

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陈情表教学反思2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授课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正如评课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样,这堂课的前半节有些“闷”,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以为学生会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学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样“多情”,相反他们有些“慢热”,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时,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一点让我很遗憾。

课堂设计相对成功的设计我认为是在德育目标的突破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孝心”的感悟,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的姥姥和妈妈,题目为《我最亲爱的》,并在课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如何把孝心化为行动?我的抛砖引玉真正地打动了孩子们,使他们对如何尽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事实证明我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设计,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便是这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陈情表教学反思3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陈情表教学反思4

摘要:文章认为作为教学新手,不仅要在备课环节上下足功夫,更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教案设计,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 ……此处隐藏11641个字……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14

十七八岁的年纪关注的往往是友情,心里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陈情表》作为一篇文言文,一篇至孝情文,要想引起学生共鸣,让其“心有戚戚焉”,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若采用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文意的教学模式,使文言分离,学生被动,课堂枯燥,极易形成“一言堂”。更难引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文言文教学,很适合运用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而采用“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的方法,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一、文言文教学应以“读”贯之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是我设计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个课堂的设计还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边读边悟的机会。在文言文学习中,诵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诵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问题的设计,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

只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才能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最初的预设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再上第二堂课,我把问题改成了:本文作为臣子写给晋武帝的表文,牵涉到了三个主要人物:祖母,晋武帝和自己。围绕着三人的关系,李密要陈述哪几种情?

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一组系列词语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作为语文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特别要了解学情,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研读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15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总结: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陈情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