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23 18:04:51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浮力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打出)

有几个小朋友正在花园里踢球,一不小心,球滚进了一个树洞里了,怎么也拿不出来,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助他们吗?

(学生兴致很高纷纷举手,激情引趣)

生:往树洞里灌水,球就能浮上来。(多媒体演示证明正确)

师:球为什么能浮上来?

生:球受到水的浮力。

师:真棒!看来浮力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浮力的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

师:在水中正上浮的物体受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

生:受浮力,小学自然里学过。

师: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正在上浮的物体也受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生甲:受浮力。

生乙:不受浮力。

[学生基本分成两派,争论,都想试着说明理由,但又有点说不清楚]

[意图: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在证明自己观点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实验。

师:好,同学们利用手头实验器材,自由组成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看谁正确?开始。

(让学生自由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一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在水里能漂浮、下沉的物体,有的学生用铁块、铝块、石块做实验,有的学生用自带的钉子、弹力球做实验,1分钟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好,大多数同学都已经通过实验,验证了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谁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的。

[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到前面演示,教师巡视时,看到大多同学都已得出结论,设计的很简单、易操作,为了促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故把机会让给这样的同学了]

生:我把小石块用细绳拴住,在空气中测出重为3.2牛顿,然后又把挂在测力计上的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2.8牛,说明它受到浮力了。

师:另一观点的同学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想吗?

生:实验证明我们的观点错了。但是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测力计示数变小了,就能说明小石块受到了浮力?

另一生:分析小石块的受力情况就能说明:小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3.2牛,测力计向上的拉力2.8牛,仅这两个力的作用,小石块不能处于静止状态,但小石块在水中确实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它还受水给它向上的力――浮力(0.4牛)。

师:请坐,同学们他分析的好不好?大家都很有头脑,我很高兴。

生:好,(鼓掌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发现有几个学生眼神有些茫然,好像没明白,估计是对石块受到向上托的浮力感到有点抽象,不理解,为澄清这一事实,教师特意做了进一步演示]

师:把石块浸入水中,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它受浮力,我们再等效演示,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改用手向上托,也让测力计示数为2.8牛,可知手向上托的力为0.4牛,像在水里一样,由此证明,石块在水中受到向上托的力----浮力。

[这时发现学生眼神亮了,直点头,很高兴,听懂了,对以后的知识学习充满了信心,如果教师不能随时观察到学生的反映,一味推进课程,这部分学生就可能卡在这里,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习物理的兴趣.]

师:通过实验分析证明: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既然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那为什么有的物体上浮,有的下沉,还有悬在液体中?下面利用手头器材研究:做一做看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开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铁块直接放入水中,铁块下落得很]快,砸得烧杯底“叮铛响”,学生也吓了一跳,生怕砸漏了,当我让她把铝块也放入时,学生不敢,经过鼓励当他把同体积的铝块同样放入时,发出的声音又很小,这时,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问,怎么不一样呢?有的学生把一乒乓球用力压入水中,一松手球自己就上来了。]

[有的学生把包装用塑料泡沫块压入水中,一松手也浮上来了,学生都在用手头器材进行实验,发现了很多问题]

师:好,同学们先放下手中的实验器材,你在实验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一些比较轻的物体像乒乓球,塑料、木块等能漂浮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

生: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师:确实与物质的密度有关,现在同学们利用密度知识还不能准确解释,同学们试着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去分析,试一试,看能不能给出合理解释。

生:以乒乓球为例,受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由于乒乓球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受平衡力所以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师:很好,漂浮时,F浮=G,还有没有其它现象?(板书)

生:铁块、铝块放入水中都下沉,我分析了它的受力情况,下沉时,仅受重力和浮力,且物体向下运动,根据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我认为这时重力大于浮力,(板书)

生:我也做了上述两同学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但是经过分析:我认为还应该有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在水中的物体,但是手头没有合适的物体,没有看到这种现象。

师:很好,同学们不仅通过实验分析了上浮、下沉物体的受力情况,而且还经过推理,得出还应有悬浮的物体,大家认为这种推理科学吗?

生:这种推理应该是合理的。

师:大家看:这有一个容器、水、鸡蛋、食盐,你能让鸡蛋悬浮吗?

生:配制与鸡蛋相同密度盐水,鸡蛋就能悬浮在水里。

[教师演示。学生非常兴奋,真有悬浮的物体]

师:大家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受重力和浮力静止,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师:谁能归纳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生:①上浮:F浮>G②悬浮、漂浮:F浮=G;③下沉:F浮<G。

师:学以致用,我们来解释一下下列现象:

[多媒体展示情景,增强直观性,降低了难度]

1、如图所示,分析潜水艇的浮沉情况。

生:浮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潜水艇上浮[动画展示潜艇上浮]

[教师描述情景,图片展示]

2、由于大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奔驰跑车落入河中,试分析车的浮沉情况。

[学生兴致很高,跃跃欲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生:由于车的重力大于它所受浮力,所以车下沉

……此处隐藏6926个字……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本节通过大量实验,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以交流、讨论、实验等多种手段保持探究兴趣。让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从现象猜浮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再从实验和交流中得到规律,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探究,交流,再发现新题。

  浮力教学反思 篇12

在幼儿认识水有浮力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中都能浮起来的。我将铁球,钥匙,玻璃球,水泥块,分别让小朋友放在水盆里,让他们看到,这些东西很快都沉入水底。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要孩子们懂得重的东西放在水里就会沉入水底。而积木,塑料玩具等份量轻的就会浮在水面。为了巩固幼儿对物体沉浮的认识,我主子全本,小朋友做一个实验游戏,我将准备好的各种木质、铁质等小物品分别分发给每个孩子,他们高兴地看着,摸着,掂着,重,感知中了解物体的性质。

然后,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猜一猜,谁手中拿的东西放在水中能浮起来,就请他把东西放进水盆。拿着能浮的东西的小朋友满有信心的将手中的卡片,积木,树叶,树枝,木片,放进水盆,这些东西都浮在水面上了,他们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可是小雨却把铁锁也放到水盆里来了,大家都说小宇放错了,小雨乖乖的拿出铁锁承认自己犯错。根据游戏规则,小雨只好在材料框里又找了一个能浮的东西放在水盆里,这次小雨找到的是塑料玩具插管,插管成功的敷在水面,这次小雨成功了,小朋友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

我接着问小朋友,谁手里拿着能沉到水里,请放到水盆里,这次小雨第一个把铁锁放到盆里,小朋友们互相交换着手中的东西,快乐的实验者游戏者,最后小朋友们发现石子,水泥块,钉子,钥匙,铁锁都能沉到时水底,只有小丽的小皮球浮在水面上,最后小丽按照游戏规则在材料框里要重现找到一个能沉到水底的东西,这次小丽找的玻璃棋子,这次小丽找对了,小朋友一起鼓励。最后小朋友们总结了,轻的东西可以浮,重的东西会沉。

为了发散孩子的思维,我有提出了新的额问题:你们知道铁的东西放在水里就沉下去,为什么铁做成的大轮船就能在大海里航行呢!小朋友们认真思考着,大家回答的非常踊跃

于小淳小朋友说:“因为大轮船很大很大,他碰到的'水也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水,都用力,托起大轮船,大轮船就浮起来了呗!”她一边说一边做着手势。为了让大家更明了的懂得这个道理,我将一张包糖的锡纸折成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就浮在水面上了,我又用另一张同样大的锡纸揉成小团放进水里,他就沉下去了,这一实验使沉浮的道理更加形象化了。小朋友们懂得了,大轮船因为身体大,在水里占的地方大,水的浮力就大,再加上轮船的中间是空的,所以它能在大海里行驶。

本节课结束后,孩子们依然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我就让幼儿回家后继续做这个实验,把能沉浮的东西分别讲给爸爸妈妈听。

  浮力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讲浮力公式应用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麻木和厌烦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下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得知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遇到计算时,心理上就感到害怕,望而却步,连看都不愿去看一眼。

因此,这节课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有关计算题的重要性,又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得到学生的共鸣后,然后说这节课我们从最简单的题入手,大家好好听,体验一下做计算题的.乐趣,并订下和约,如果大家觉得听不懂,没有信心,我今后就决不讲计算题。

这使得部分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入了课堂。讲课时,我先将浮力的计算公式重新讲了一遍,把每个字母的意义、单位、作用又进行细致地讲解,而后只选择了两道非常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效果明显提高,尤其在讲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我拿出了以往中考考过的一道题,就是利用这道例题得出的结论进行运算的,当时就有几个同学争先恐后地口算出了物体的密度,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顿时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中一个同学感慨地说:“这么容易就得了3分,原来都吓得不敢做”。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掌握住方法和规律,计算题并不可怕。这些话立刻得到学生的赞同,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同时感到学生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成功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成功。

  浮力教学反思 篇14

反思《浮力》的教学过程以及各位同仁的评课意见,自认为这节课虽然比较成功,基本上按照课前的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但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还真不少,简记如下:

一是自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很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学生充分地动口、动脑、动手,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并非课堂的“主宰”。

3、教学设计合理,知识结构严谨,讲解清晰。

4、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课堂生成,善于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即使灵活地调整教学,机智地解决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5、注重了学法指导,讲学习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贯穿于分分秒秒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和学习方法。

6、体现了“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活动理念,课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7、改变了传统的“复习——新课——练习”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和创新,运用了更新的“创境激趣,设疑引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深化,渗透方法——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反馈矫正,引向生活”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提高了课效。

8、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到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巧妙运用。

二、不足之处:

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让学生想办法使下沉的橡皮泥团浮起来,再比较过程前后的不变量和变化量,目的.是想让学生找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可是,由于泥团太小,很多同学再将它捏成碗状或船形时,又增加了橡皮泥,是实验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只是后面大多数同学认为,橡皮泥下沉时排开的水多些,我又不得不去演示这一过程。

2、在理解浮力的方向时,我仅从学生自己理解的“使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将物体托起来了,所以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没有进一步从平衡力的角度分析,使学生更准确的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三、再教设想

根据上面提到的不足,下次再上这一内容时,我会事先提醒学生橡皮泥团应该稍大些,而且让它浮起来时,只能用原来的橡皮泥。而在分析浮力的方向时,直接从平衡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相信,在各位同仁的热情帮助下,我的物理教学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我们学校的物理教学质量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浮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