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23 23:40:53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

成功之处: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前我曾有幸听过几个老教师的分数除法的课,他们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是特别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解决此类应用题:

1、找单位1

2、画线段图

3、列等量关系式

4、列方程或数学算式解决。

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之处:

1、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2、在课堂评价方面还需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3、整节课,我表现得太多,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4、练习设计没有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改进:

1、对于学生每次做题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评价,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学生自己独立猜想方法尝试解决了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之后,应该重点鼓励,让他们感受快乐,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

2、教学中引导的语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细节,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2

本周我们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知识加以梳理和归纳,提出要点。

1.在复习概念方面,主要复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通过式子b×3/4=a,明确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a÷b=3/4,a与b的比是3:4,使学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复习计算方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在复习比的化简方面,通过让学生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依据,然后完成练习题,结合题目对常用化简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分数比:前后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整数比:整数比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化简成最简单整数比

小数比:前后项的小数点右移动相同位数

重点强调了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别:化简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现,而比值是一个数。

4.在复习比的应用方面,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变换条件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乘除法形变神不变的内涵。

六年级有男生60人,(),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3

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掌握住数量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复习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练习,但是题型千变万化,学生灵活解题能力欠缺。

2.对于实际数量和分率的区别,学生容易出现混淆。

3.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夯实数量关系的分析,用“单位1”已知和未知来进行乘除法的检验和验证。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3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应用”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都深感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效果不佳。自己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要想分数除法学生学的顺利,在学习分数乘法时一定要做好铺垫。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 1” 。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 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 ……此处隐藏8315个字……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4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5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平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习环节: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