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教学要点:
一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 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三 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设想:
一 让学生自己理出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教师着重指导分析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 描写人物的各种手法,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着重点拨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预习内容:读课文,弄懂生字词语及其意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画线部分:
拮据(jū) 栈桥(zhàn) 褴褛(lán lǚ) 与日俱增(介词,跟) 莫名其妙(动词,说明)
(一)复习小说有关常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 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暗示性教学。言外之意,肯定是一个不幸的故事。定势学生的心理。)
(三)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四)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听读课文,思考以下的几个问题:
A、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B、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C、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D、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A、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B、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C、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l)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D、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理。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三 精读课文高潮部分。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明确:文中“被打动”“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共同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虚荣,不同之处是:菲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 ……此处隐藏14080个字……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3、理清结构
(1)填空
开端(____于勒)——发展(____于勒)——高潮(___于勒)——结局(____于勒)
------明确: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小结: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对比鲜明,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构思很巧妙
4、归纳主旨:
(1)、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难点突破: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提示: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一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二是看作者在谁的身上用的笔墨最多。
-------讨论后明确: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描写内容较多并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
2、其他人物分别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我”是见证人;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姐姐姐夫是从侧面反映资本主社会金钱不仅左右着亲情,还影响爱情。
四、重点探究:
1、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种人?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有表情的演读)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从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细节描写中可看出来;
-------从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前后不态度变化中可看出来;
-------从与“我”对叔叔的不同态度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从社会背景及家庭现状及痛苦心境中可以看出来。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语言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 叔 叔: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 :恨-----赞-----躲
六、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阔绰( ) 女婿( ) 嘟哝(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从题目看,“我”是线索人物,于勒是主人公。
b、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c、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d、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主要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手法。
3、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________关系。
4、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 、 、 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jié )栈桥(zhàn ) 煞白(shà ) 撬开(qiào )
诧异( chà )牡蛎(lì ) 别墅(shù ) 皱纹(zhòu )
褴褛(lǚ )阔绰( chuò ) 女婿( xū ) 嘟哝(nong )
2、d 3、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4、
(1)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怕多花钱。
(3)吝啬、虚荣。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 不知说什么好。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