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5 19:58:48
《说“屏”》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 ……此处隐藏21938个字……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