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5 14:22:2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

《乘法分配律》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题目:有一个长方形的果园,原来宽20米,长8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问:现在这个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学习新知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在练习本上。并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③全班反馈(课件动态演示)

先来看第一种方法:

可以先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长,再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面积,即(80+30)×20=2200(平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展示出这道题目的示意图,进行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理解另一种方法打下基础。)

再来看第二种方法,可以先算出果园原来的面积,再算出后来增加的面积,最后把原来的面积和增加的面积全起来就是果园现在的面积。即80×20+30×20=2200(平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从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又真正的明白,虽然方法不同,但所要求的结果完全一样)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尽管这方法不一样,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说明(80+30)×20=80×20+30×20(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两种方法求出的是同一个结果,同时,更能给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提供一定的帮助。)

②师:刚才扩大规模后的长是增加了30米,现在给大家一次机会,你来决定让长增加几米同时请你用两种方法算一算,看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我们把果园的宽的米数用圆形来表示,原来的米数用三角来表示,长增加的米数用五角星来表示,上面的`式子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这样表示了呢

( +▲)×★=×★+▲×★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方便性,在很短的时间给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数据所计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让课堂节奏更稳,更快,解决问题更高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

③接下来,我们共同来验证一下,看我们想到的这个式子是不是正确的呢现在这里面原来的长和宽及扩大规模后增加的长的数量都由你来决定填写,填写完后,进行计算,验证,来证明这个等式不仅适用上面的两个例子,同样适用于你所举的例子。

验证;(100+50)×40=100×40+50×40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积相加。

同学们,你们真厉害,你们所发现的规律在数学上就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请看下面这个算式,(40+8)×25

结合刚才的长方形的面积,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想象成宽是25米,原来的长是40米,扩大规模后增加的长是8米,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原来的面积40×25和增加的面积8×25,合起来就是现在的面积。

2、计算59×20+41×20

师:除了把它们想象成刚才的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呢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想象这样的场景:学校要举行歌唱比赛,参加的20名同学要统一着装,老师们先买了20件上衣,每件59元,又买了20条裤子,每条裤子41元,老师买这些衣服一共花费了多少元钱呢

59×20+41×20

=(59+41)×20我们可以先求出一套衣服多少元再乘以

=100×20它的套数,是不是计算更简单呢

=20xx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老师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这道题目问的是原来的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平方米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如果有两种方法可以解答,你认为这两种方法之间有联系吗请大家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再见!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此处隐藏27716个字……3、比赛方式完成简便计算

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

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

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

2、提高题(计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

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

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

小结:一看、二想、三算

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

用作选做题:做你会计算的题

训练学生拆数、拼凑、约感能力,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需要

小结: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为能够简便计算

三、全课总结

1、涵盖小结内容

2、分享个性错误(如写错数字、计算错),避免同学犯与自己相同的错误。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

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

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

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②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

预设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预设区别:①左边有3个数,右边有4个数,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因数2。

②左边有小括号,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回答: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如果有需要,可以用计算器进行举例。

学生独立计算举例。

指生代表板演,再指一名学生举例。其余学生同位交流,并用计算器帮助同位验证。

谈话:请你先和同位交流你举的例子,并用计算器帮同位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

预设举例:(25+35)×4=25×4+35×4

(60+50)×2=60×2+50×2

(65+55)×42=65×42+55×42

……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回答:①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②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

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

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谈话:我们用这么多的算式和文字来表示它,麻不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预设回答:可以用字母表示。

教师要求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着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试着在答题纸上写字母表达式。

指生板演(a+b)c=ac+bc。

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

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习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连一连。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火眼金睛辨对错。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