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5 10:38:23
地球教学反思

地球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教学反思1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教学反思2

我校组织了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我执教了《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课一上完,我真切地体验到课堂教学真的是"遗憾的艺术"。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课前,经过反复的思索,我给这节课定了一个指导思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让学生抓住主线自主提出问题,在质疑的同时产生探索的欲望,并引导学生从"可爱"和"破碎"两方面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但是,课后,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总觉得丢了点什么。现就这课作以下几点教学反思,与大家切磋:

课文另一条主线—"自豪"到"心痛"这条情感暗线,我没有抓住,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悟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变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发言中体会得到,学生的'自学情况较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是大部分,有的学生做的不够到位。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五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数十人。只有一人有幸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可化整为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能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机会。但也有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地球教学反思3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图片资料丰富,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是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却比较的陌生,他们从初中的区域地理一下子跳到自然地理,让他们对地球有个宏观的认识似乎又让学生有点望而生畏。而第一节上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所以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应该用较多的图片去弱化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比如“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请你为它找证据。”等等。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将知识点落实。

同时布置一些课外资料的查找,让学生对宇宙中的地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在教学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较大的转变。

总体来讲,第一节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达到自己的设计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提出了一些较深的问题,有关天文知识的,我个人的感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测效果会更好,但是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较难实现。也是现阶段教学的一个困惑之一。

地球教学反思4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形,对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这五种典型地形的特点能有感性的认识。

在对重点的切入上,先从导入开始作铺垫,知道如何简单地描述地形。出示广西部分县市的图片,先让学生猜测,但发现这个效果不好,因为好多学生没去过、或者去过没留意过当地的地形,无法猜测,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一个班的教学后,我就直接改成向学生“介绍老师去过的几个广西境内的县市”,要求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留意老师对当地地形的'介绍,(介绍中,主要以介绍当地地形特征为主,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对地形的特点描述上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词汇,也让其在以后的描述上更有规范性)

再从学生介绍他所去过的地方以及当地的地形。有了老师介绍几个县市的地形的基础和示范作用,部分学生能大概粗略得介绍他们所去过的地方。

接着,老师介绍五种基本地形,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深刻、形象地去了解地形特点,就将图片印刻在心间。在出示文字的时候,学生很平静得默念。当展示图片,学生“哇,你看”等的惊喜表现中,我了解了学生在文字了解基础上,正将自己的前概念和经验进行比较,并深深感叹地形的奇妙之处。也许,学生对这些对于平原学生有一定的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前概念中的平原和真正的平原的地形进行重合,确认。而其他地形,是在学生知道地形名称的情况下,深化地形特点,让学生有能有所感知,并且修正了某些不正确的前概念。

到此位置,学生已经能通过教学和前概念的结合,建构起地形的概念。后一环节,是教会学生在地形图上认识、了解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颜色深浅表示地势的不同高低。这一环节也是对前五种地形的进一步加深认识。在出示中国地形图时,明显的颜色深浅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让我们靠近很远的地域,让学生更接近世界,重点深化学生对各典型地形的概念,将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地球教学反思5

……此处隐藏6895个字……二、使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地球环境和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动物。 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章的'内容是并列的。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本文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小动物的资料。这样,不仅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丰富了课堂的容量,而且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课堂上因为有丰富的资料,孩子们交流起来也更加从容、自信。 其次,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听张青老师的语文课时让我的感受颇为深刻。对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繁复课文内容时候,张老师并没有用填鸭的方法,而是通过讲解一部分,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朗读、思考,从而找到学习的小窍门。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同时又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并得到了适量的练习。于是我理解到,只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锻炼,学生们一定会让老师有意外的惊喜。 再次,巧妙地使用课外资料。我自己有一本百科全书,课堂的最后我将书中“清洁工”图片进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一学期以来我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是很好的证明。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这些手段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在下课前我还会选出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孩子可以有优先读书的权利,可以从我这里拿走那本他们很感兴趣的百科全书,从他们自豪的眼神中我读到了这样隐晦的“表扬”给了孩子们很大的成就感。 课前的资料搜集体现了本课知识化的特点,而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及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得到快乐!”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地球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请班级绘画不错的四五个学生在黑板上贴的大纸上用材料或绘画的方式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总结后提出这节课的作业要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学协商合作,发昏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的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小事做起“。这节课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人类破坏地球各种环境和资源的资料非常详实。他们也真正感受到了保护地球迫在眉睫,在内心深处有一份深深地担忧。最后以一首《加油,地球》结束课堂内容。

地球教学反思14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教学反思15

本节讲四个问题: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四个问题,也没有好心得,故同样略去。

《地球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