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版语文小学第一次教学实录(热门)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生2: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3:张继是谁?
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 ……此处隐藏1604个字……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掌声、笑声)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生3:明月。
生4:明月。
生5:明月。
生6: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生:(齐答)钟声。
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
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生:(齐答)《枫桥夜泊》。
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
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