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时间:2025-08-30 03:10:23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

《包法利夫人》主要揭示的是第二帝国的现实。

读完《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我的感触很大,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被资产阶级社会摧残的妇女。

作者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重点不在于写她的爱情故事,而在于写她的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摧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资本。

包法利夫人的致命错误,在于她不懂得豪华淫逸的生活和浪漫传奇的爱情,需要物质财富做基础。而她的家庭环境,无论是她父亲还是她丈夫的家境,都不具备这种物质条件,而她偏偏要去追求那种不可能属于她的'生活。在她寻求爱情和幸福,却沦为别人的玩物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将丈夫的薄产挥霍尽。这便给高利贷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唯利是图的奸商勒乐,拿物欲作为诱饵,让她签署一张又一张借据,使她积债如山,而一旦发现她身上再也没有油水可榨时,便串通法院,扣押包法利家的财产抵债,并且张贴布告宣布拍卖。

包法利夫人被逼到了家庭破产,身败名裂的绝境。她求助于情人,情人们推诿搪塞;她求助于税吏,税吏无动于衷;她求助于公证人,公证人花言巧语,企图称其危难占有她。这时的人世,对包法利夫人是那样冷酷无情!在她面前只剩下一条路,就是结束她尚年轻的生命。

作者本人就说过:“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十二个村庄里受罪、哭泣。”

《包法利夫人》这本传世之作揭露和批判的正是第二帝国的社会现实,让人们认清资本主义下的真面目。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

理想(文学、阅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而《包法利夫人》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比《堂吉诃德》更进一步。总体来说,我的阅读体验认为,《包法利夫人》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它往往还现出现代主义的端倪。福楼拜呈现出来的世界让人绝望,生活是庸常的,似乎一切都是命运所致,而爱玛的悲剧在于她并未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本质是杂乱无章与平淡,毫无意义。她向往的只是海市蜃楼,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这里,我仅仅说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

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这里也强调了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只是一种虚空,是必须在现实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点补充。对我来说,文学无用,但是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梦,只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是梦而已,如镜中的世界,可望而不可即。

同时,料想作者企图寻求生活的本质,或者说是世界的真理,即尽管此书以一种看透悲剧高度的'写法,但并未揭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作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生命中充满着喧哗与骚动,但找不到一点意义。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不难想象,福楼拜在写到爱玛服毒自杀时的失声痛哭,不仅仅是对自己笔下人物的同情,同时也是他对于自己的境遇,关于人生的思考的痛苦和无奈。爱玛或许并没有错,错的只是命,不用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平,因为那是人力不及的。这也就是我阅读励志小说《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感受只是绝望,不管你怎么挣扎,结局,到最后,只是平凡,如此而已。所以,到现在,思考也变成了无意义。所以,我认为《包法利夫人》具有现代主义的气息。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3

当我偶然翻到《包法利夫人》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深处似乎被牵引出一条难以言表的河流。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平凡女子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却将这段生活塑造为浪漫主义故事,让它化腐朽为神奇。

艾玛,这位饱含渴望的女性角色,为了追求她所谓的爱情,铤而走险。正如小说开头所写道,这段故事节奏明快动人,令人难以忘怀。这种优美的节奏也许可以追溯至卡夫卡以来的小说家,纷纷奉福楼拜为源头祖师。尽管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写作没有直接影响,但正是他改变了自巴尔扎克时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写作方式。新兴的小说技巧为小说带来了新生命,使其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小说不再需要完全依靠现实来呈现存在的意义。多年前的五月天,我在一个阴沉的午后读到《包法利夫人》,那时外面的绿色世界令我心旷神怡。回忆起当时欢喜雀跃的.心情,我深刻认识到,《包法利夫人》不仅在小说的意义上开创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让读者在语言美感中心流连忘返。

小说能够以提炼语义、复述的方式,始终让意义得以充盈。然而,为了获得语义和快感,小说不得不放弃自身的物质存在。这种为了得到更鲜明的阅读体验而牺牲自身的小说方式,是对传统小说的另一种革新。

就艾玛而言,我不认为她做错了什么,也不认为她辜负了夏尔。她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欲望,却得不到上帝的眷顾,沦为了一个悲惨而可怜的人物。《包法利夫人》展现出来的冷漠和束缚,揭示了当时的世界观和某些人的人生观。

我们或许很幸运,生活在没有随心所欲条件下的时代和环境中。但是,如果我们也像艾玛一样过于追求自己的欲望,或许我们也会遭遇类似的人生陷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4

爱玛的死让我感觉这个人真是自私的解脱了,留下一堆的烂摊子给夏尔,一开始看书评觉得最后她要尝遍自己种下的恶果,却没想到作者让她这么轻松的解脱了。人在做过很多无可挽回的事情后,死亡似乎总是唯一最为轻松的退路,我有很多感悟,但作者对包法利夫人委实善良。全书情节荒唐吗?荒唐的是看书的我觉得我们现实生活存在着的多的是这样荒唐的事情。我们多多少少拥有着书中人的某些人格。

爱情是个永恒不死关于精神与现实的矛盾命题,爱玛一生都在追求浪漫,轰烈,戏剧化,自我陶醉主角式的'爱情,这种感情没有终点,随着时间一长,所有的激情最终都会沦为她鄙弃的夏尔式感情循环,终有一方厌倦,为日复一日的习以为常哀悼,因为她的心永远躁动。她沉浸在幻想里面,又在现实里面自责,挣扎,难以自拔。她迷失自己,又以为找到自己。有时候遵从内心的欲望是愚昧的,因为欲望无穷无尽。克制欲望是爱情的必修课,无法做到,就会迷失本心。

夏尔的爱是深沉的,我为他对爱玛的忠洁歌颂,那是唯一的。同时我也为他最终的结局可悲可叹。他爱爱玛,可他的爱却没有沁入到细节,女人的心是纤细的,是需要不定时温暖的。哎,要怎么替他辩解呢,不是有爱,忠贞专一就可以了,爱情需要调和剂,不然这世界就失去了这绚烂的颜色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5

本来这是本经典的名著,上学的时候看过了,可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但是现在再看一遍,却感触颇多。

爱玛,一个对爱情充满了浪漫幻想的美女形象,在我眼里她也是一个普通的良家妇女形象。对于社会和时代的大道理暂且不说,关于对爱情的追求,我还是很 ……此处隐藏3238个字……被称为“最完美的`小说”。

看了这本书,我们都会同情包法利医生,而讨厌爱玛,但是我们现在正像爱玛一样,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使原本拥有的变得一无所有,爱玛的故事值得我们谨记,值得我们作为一个教训而不去犯这种错误。

爱玛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她这种做法也许很懦弱,但是也许这是她想到的最好的一种解脱的办法吧!可能她是不想连累包法利医生,也可能是她自私的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法,都看出了爱玛的懦弱。

我们不能学习爱玛,要珍惜现在,把握现在,不奢望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生活中实现。把握现在,才有未来。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而不是向着未来,想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人们往往会忘了现在的处境,想着以后的生活,所以才一脚踩空,掉入深渊。

珍惜你现在的生活,以后才不会像爱玛一样,落得这样的结局。

包法利夫人好词好句读书笔记摘抄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600字2篇

发表评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2

读完《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后,心中的感触很多,可能和年龄有关,最初发这本书时,刘老师说在二十年前就读过了,我相信二十年前和现在读的感受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婚姻的沉淀,感觉到自己一点一点的成长,幸福的婚姻生活对于女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艾玛少女般单纯的思想,对爱情的浪漫幻想,相信是许多女人年轻时都有过的,但是现实中的矛盾在于她偏嫁了一个平凡的医生为妻,跟她想要的浪漫生活相差甚远,但是她为了虚无缥缈的浪漫爱情,背叛了婚姻,为此债台高筑,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认真养育过,至此只能说明艾玛是打着爱情幌子的虚荣女人,假如她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追求奢侈的贵族生活,而是帮助丈夫打理医院,认真经营自己的`家庭,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而且她的丈夫是那样的迷恋并忠实于她。从另一方面来说,她的丈夫也是有责任的,夏尔对妻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但都是物质的满足,他几乎没有深入了解艾玛到底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缺少沟通和交流。

在过往的几十年里,开心过、忧伤过、愤怒过,但是都已经经历过,没有对与错。通过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脚踏实地的工作,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感谢刘老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对自己是一种督促,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3

在看完这篇小说后,我并不讨厌爱玛那样的不安于室,甚至对她悲惨的一生给予深切的同情。作者在写这样一个主人公时也有此用意,但作者将她的不安,她内心的躁动及她一生的命运融入法国当时的大背景下,认为一切结果都是环境因素造就的。我不这样认为。除了社会因素的影响,我觉得一切应该都是爱玛自己的选择。她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本身就拥有追求上流社会的条件,也就是说,她的婚姻给她了致命的一击,破坏了她所有的憧憬和向往。试问,世间哪个女子不希望拥有浪漫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爱玛就是这样一个对未来有着美好希望的单纯的女子,她的背叛,只是因为家里没有让她幸福的的理由,丈夫的平庸,木讷,让这可充满热情的心不得不在外寻找情感的慰藉。受到爱情滋润的爱玛

变得更加娇艳,魅力四射。可见爱情对于男人来说不足轻重,而对于女人来说却是她们的全部。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只有事实知道。或许很近,或许很远,不仅在于这个社会发展怎样,也在于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在现实生活中,耽于幻想是最不切实际的,不要想象未来会是怎样,因为事实的发展不是因你的意志而转移。人生是有太多的无奈,不知道要怎样把握,命运的舵该往哪边,只有心知道。不要幻想自己的幸福会是怎样,那样纯粹是在浪费是时间,用现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要为以后会怎样,该来的终究会来,属于你的,谁也抢不走,但是,要想有好的收获,就不要只是或在想像的世界里,而是从理想的幻影中走出来,好好努力的播种,用自己的双手见证未来的幸福。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4

《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她的幸福观离现实太远莫名其妙的离开。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此书通过爱玛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揭露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5

看完后,感觉到这部文学作品把人性写的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很近。包法利夫人是典型的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感性派,也代表了大多数女性的心理,是一个在爱情面前单纯而狂热的女子,对待感情多凭感觉与想象,对爱情寄予了太高的期望,总是在寻找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忽视了现实的生活,这种心态就像是一个活在童话故事里的小女孩,对待眼前的爱却视而不见,完全将希望寄托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日日无法安心。而且在爱情面前爱得失去了自我,没了尊严,到后面甚至到了哀求的.姿态,还让自己债台高筑。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是自我的情欲需求。包法利夫人的内心是无比匮乏的,也是非常脆弱而缺爱的。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对爱情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对自我的认知是盲目的。

没有思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想要那样的生活?思考的非常浅显,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浪漫而优雅的奢华的生活。但是浪漫难道就一定是穿着优雅在舞池和绅士跳舞?奢华的生活真的能够让自己快乐?爱是什么?答案当然因人而异。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我觉得包法利夫人的选择是不理智的,一个女人进入了婚姻生活,当尽好一个做妻子和孩子妈妈的责任,况且夏尔是一个对她很好的男人,也有一定的赚钱能力。如果真的很痛苦,也当和夏尔开诚布公,不可脚踏两只船。追逐自己幻想的东西是一种勇敢,但也要兼顾现实生活,做些理性思考,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很不错的一本女性心理成长教科书,推荐女性朋友们阅读!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