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的断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关键:
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孟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认识。
1、齐读课题:《文言文两则》
谈话:接触过文言文吗?说说看。(《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说说大致意思)
文言文是古人用来写文章或表达情意的文字,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的古诗便是文言文的一种。想一想看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文言文?(一些单元积累运用中的古代格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活中学生也常用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温故而知新”还有很多成语也来自文言文:专心致志,守株待兔等来自寓言故事中的。)
文言文她文字简约,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准的字音圈画下来,想办法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解决疑难读音。
3、指读,纠正字音:
与:虽与之俱学:与,yǔ
为是其智弗若与?与,yú
为:惟/弈秋之为听为,wéi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为,wéi
为是其智弗若与?为,wèi
弗:为是其智弗若与?弗,fǘ
缴:思援弓缴而射之,缴,zhuó
4、说说本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5、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按节奏朗读课文。
(1)、划分节奏指导:学生根据意思初步划分节奏,试读。
(2)、反馈:对于有争议的说说各自的理由。
(3)、教师点拨朗读节奏: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4)、小结方法:可根据注释的意思划分;可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感划分;语气词等尾随到前面;不拗口的不影响理解的可以不划分。
(5)、按正确的节奏朗读,注意重音,各种形式,反复朗读,直到朗朗上口,进而体会文言文的语感。
三、回顾学法,疏通文意。
1、回顾:以往学文言文的方法是什么?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2)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解词方法。
(3)结合语境推测文意。
(4)利用工具书查阅等。
2、利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疏通文意,然后小组内交流文句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1)、交流,反馈。
(2)、教师难句点拨:“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的解释。
(3)、学生串讲文意。
四、体会中心,感悟表达。
1、能用一句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什么吗?(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二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学习的结果就不同。)
2、出示思考的问题: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批画相关的文言文句来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现代文的语言说说,以巩固文意。)
3、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4、这个道理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感悟表达方法:对比(批画文句,感悟好处)
设问(批画文句,感悟好处)
5、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悟:
(1)一词多义:
举例:之:“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惟弈秋之为听”之: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指代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前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前一个人
另外还有“为”、“其”、“与”的`不同意思
(2)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本课的对比、设问,小结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6、指导感情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速、抑扬顿挫等。
五、指导背诵、拓展练习。
1、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1)文言文学习方法上;
(2)内容本身。
3、作者简介:一则小小的文言故事就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启示,了解本文的作者吗?
学生简介孟子:成就地位、思想主张等,教师补充。
4、推荐孟子的名言警句诵读;推荐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织》阅读。
六、总结学法,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其一人:专心致志态度不同
学弈结果不同
另一人:三心二意对比设问
《学弈》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根据文中注释来理解古文内容。
2、体会古文所蕴涵的寓意。
3、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古文内容以及学习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古文,现在谁来诵读呢?指名学生读。
师:谁有信心读得更好呢?
指名读。齐读。
师:好,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我们具体学习这篇古文,看看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二)小黑板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讨论解决。
①结合文后的注释,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做?
③这篇古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反馈,深入理解。
师:现在,哪个小组先把古文读一遍?
指定第二小组读文。
师:刚才大家思考讨论了学习提纲。现在谁来说说这篇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说得真好。有没有谁说得更好呢?
指定学生回答。
师:说得很流利,真棒。哪个组把古文的现代文齐读一遍呢?
指定第三组回答。
师:同学们翻译了古文内容,现 ……此处隐藏24189个字……结合课文说一说:两个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三)诵读课文:
1、理解文章内容后再来读这篇文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根据意思断句了,一定会读得更好。快来练一练吧。
2、练读以后,你觉得读这样的文言文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按照大家的提议,把读的速度放慢并抑扬顿挫再来练读。
4、指名诵读并学生评价后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赛读,男女生之间赛读。
(四)感悟拓展
1、看着同学们摇头晃脑的读的这样认真,投入。老师觉得在读的同时,你一定明白了许多,谁愿意对大家说一说?
2、你喜爱那个对那个专心致志的人说些什么?对那个三心二意的人又说些什么呢?
3、在我们的身边,在学习和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这两种人呢?自己评价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种?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学下棋的两个人都专心致志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把这个故事按照你的想象写一写。
5、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做事情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把一切做到最好。
那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话: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论学习还是做事情,都能专心致志。
《学弈》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名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师:这些警句,你们熟悉吗?谁能把它们读好?(学生读句子)
教师指导他们把句子读好,读出感情。
师:这些文言警句,大家都学过,并不陌生。它们都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学习《学弈》
这篇文言文。(板书:学弈(yì))
1、读题。
2、解释课题:
师:课题并不难懂,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交流,难读的句子,同学之间帮助。
(教师提示,注意句中停顿,语速稍慢,并及时鼓励增加信心:你不是读出来了吗?难句子一下子就战胜了。)
4、学生自由读。把难读的地方读读好。
5、指名读全文:
当学生读得好时,师鼓励,第一次接触古文,能读这么好,真不简单!
6、再看看图,读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师小结:课文不仅讲了学下棋的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呢。
三、理解课文,体情悟道,内化积累
师: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全文共五句话,分句出示:
1、学习第一句:
⑴师范读第一句。师:这句什么意思?
(学生答对后,师及时肯定,消除学生理解古文的畏难情绪,行!你看古文并不难懂吧!)
⑵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师:弈秋是最擅长下围棋的人,多么受人敬佩啊,该怎么读呢?
⑶齐读第一句,会背的背。
2、学习第二句:
师:这句比较长,比较难,请同坐位的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解释,小组合作交流。
⑴第一桌,一人读一个小分句,并解释一个小分句。
①写法指导:“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
师:你用自己的话把句子说通了,巧妙地颠倒了一下词语的顺序。
(师相机注上颠倒符号,惟听弈秋之为。)
②学法指导:“一人虽听之”中的“之”与“通国之”中的“之”意思同吗?
师:文言文很精练,古文中的“之”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这种现象,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值得去探讨。
⑵第二桌。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这句:
师:解释得更好了,意思弄懂了,大家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⑶学生读一、二两句。
⑷师指图试背。
⑸会背的'同学,看图试背:
过渡:掌握得不错,三、四、五句说的是什么呢?
3、学习三、四、五句:
⑴自学这几句。注意“俱、矣、曰”这几个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⑵读生字,解释生字。
⑶你读懂了哪句,就解释哪句。
4、第三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生解释。
师:“虽与之”的“之”解释是指前一个人。
“弗若之”的“之”书上没有注释,怎么解释呢?
(师指图,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5、第四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⑴学生解释。
⑵学法指导,古汉语知识渗透。
师:你解释得很好,“说的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为了使语言精练,作者在“弗若”和“与”之间进行了省略,你能补充吗,把意思说完整?
(相机标添加符号)为是其智弗若……与?
6、第五句:曰:非然也。
⑴学生解释。
⑵顺势,领悟道理。
师:作者说吧,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指图)我们也这么认为,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他啊,那么是什么原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呢?
生:因为后一个人没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学习。
师:对了,学习应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课文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
小结:作者借《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是学习,做什么事都必须专心致志。
⑶读好三、四、五句:
①四、五问答句读读好,师范读。
②男女生分别读问句、答句(读出反问的语气和回答时肯定的语气)
③三句话连起来读,读出感情,能背的就背。
师:学得不错,今天我们学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啊!
四、自读自悟,加深理解,语言积累
1、自读、自释全文。
2、愿意读的读,愿意解释的解释:
⑴解释全文。
⑵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3、看看图,背诵全文。
五、课外延伸
师:你知道这课作者是谁吗?
1、学生介绍孟子(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老师推荐课外阅读:孟子所写的文言文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浅显易懂的文言故事,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六、课后探讨
1、课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之”意思各有什么不同?
2、学了古文后,你会发现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