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穷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穷人》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本课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这篇小说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穷人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穷人的生活。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吗?谁能说说他是哪国的作家,我们学过他的哪个作品?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穷人》。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见过穷人吗?他们什么样子?
二、检查预习
1、教师:大家说的不错。那你知道课文中的穷人写的是哪些人吗?课文围绕他们写了什么故事?
2、课文熟悉了,那我们再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大家是否学会了?(出示课件)
认读词语,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溅起帐子眼帘魁梧忐忑不安寡妇
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缝缝补补
书写生字。
jiànzhànglián
起子眼
kuítǎnta
梧不安
3、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并订正了易错的生字,下面同学们带上这些字再来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学习1、2自然段
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这家人的?
1、(出示课件)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
2、一样的句子,不一样的理解,同学们说的都很棒!这两段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桑娜家的生活和勤劳,以及她焦急地等待丈夫回来。大家可以说说作者在给我们介绍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吗?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想起家里的生活,桑娜是那么平静,想起打鱼未归的丈夫,她又是那么焦急。下面同学们再来读这两段,尽可能读出桑娜时而平静时而焦急的心情。
4、指名朗读,大家感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虽然生活贫穷但很勤劳的桑娜夫妇会给我们什么惊喜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1)幻灯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师追问,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
穷
桑娜 渔夫 西蒙
人 抱 熬
担忧 害怕 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本课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被教育部电教馆收录于《全国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录像带中并出版发行。)
《穷人》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等生字词。
2、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题目中的“穷”字,从文中找出表现“穷”的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感知桑娜和西蒙两家穷苦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七颗钻石》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的'一篇短篇小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自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思考 ……此处隐藏26696个字……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师生合作读(师读旁白)。
8、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男生女生合作读)
9、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坚定。投影填写: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
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二、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自由读,感悟,在书上圈圈划划写写。
2、交流。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
c、是呀,渔夫心里想到了很多,投影——独立做。
师生总结: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宁可(),也要()。
3、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①“嗯”,“哦”读音、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了;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请你来说一说。(学生: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读一读,进一步体会。
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三、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我们来读这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四、关注写作方法
1、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
(干净、含蓄,耐人寻味。是的,此时此时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无声胜有声!)
2、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语言描写方法,给这篇文章来个画蛇添足——(投影画面)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他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什么,桑娜又说了些什么,展开想象,灵活运用对话的四种方法写一写。)
板书
穷人
桑娜渔夫
忐忑不安熬
宁可……也要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读了文章的最后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时,我问学生:“现在,你有怎么样的感觉?”一个说:“释然了,因为起先的一颗心老是吊着,现在放下来了。”一个说:“桑娜终于可以轻松了,我也感受到了一种轻松。”……听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作为讲课教师的我,心中由然而起愉悦的情感。我想:学生分明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中去了,分明理解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沉重的情感,分明感受到“抱养与否”的思想在激励地斗争,以及最后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孩子的仁慈之心。在对课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孩子们的心与课文中的主人公相通了!孩子们体会到了克己善良的美德,体验到了“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并且内心里产生了跟主人公相同的情感——读者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了良好的沟通,理解,共鸣。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目的在于什么?就在于打动,点燃,体验!所以,我也释然了!
回顾本堂课,有几个环节觉得有意思,较好地借助课文作适当的迁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是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文学的描写手法——“复沓”在课堂中呈现。在剖析桑娜的情感斗争中,我出示了思考题: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宁可(),也要()。同一思考题在讨论渔夫的思想过程时也呈现,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并渲染气氛,深化小说的主题,使感情得到抒发。
其二是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语文教学面对一个文本,是重在文章的内容还是呈现的形式?一直有争议。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他举了“逸马杀犬于道”的语言现象加以说明:“逸马杀犬于道”这件事,欧阳修与他的朋友都看见了,然而他们的表述话语却不尽相同。如:马逸,有犬死于其下;有犬死奔马下;适有逸马践死一犬等。在教学《穷人》这一课的时候,我想到了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文本成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范本。于是,有了“男女生读对话,体会对话的四种表达方法”这一阅读训练,有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一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领会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了课堂尾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穷人》,活学活用表达方式等这些语言表达方法的领会和表达实践。
也许是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也许是因为有其他教师在场,具体操作时,我发现有的时候不够自然流畅。课堂中有时候想着这一步,那一步,导致对学生的引领没有如预想的那么深入,细腻。总之,这堂课给我一个很鲜明的感觉:加强学习,研究,应该是日常教学之余的日常功课。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永远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