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5-08-30 16:14:37
读后感

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后感1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

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

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读后感2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本书。书名是《安妮日记》,书的作者是位德籍犹太少女,名叫安妮·弗兰克。自从安妮13周岁生日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本漂亮的日记本后,安妮便开始写日记。她把这本日记本当成好朋友,管她叫“吉蒂”,并且不断地把周遭的人、事、物真实地记录在日记里。

二战后期,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越来越多,安妮一家及朋友共8人躲在了密室生活。在那里,他们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洗澡和上厕所成了大问题,每天走路要踮起脚尖,说话也要轻轻地,睡觉更要保持高度警惕,和外界的联系只有一台收音机……安妮的日记本也逐渐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她的心事、她的烦恼、她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渴望……

安妮是一个坚强、好学、上进的'女孩,正如她在日记里写的那样:“很快我要自己学习,拼命向脑子里灌词语,等到出去后,我要向同学们证明,不在学校我同样也能学好!”

通过灾难,安妮不仅很坚强,而且还很有勇气。她经常对“吉蒂”说一些从电台里听到的坏消息,由此我可以感到她是多么地害怕,但她还是安慰自己“别怕,安妮,一切会过去的。”

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安妮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厄运的魔掌:1944年8月4日上午,安妮全家遭人告密被捕。在集中营里,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生还。

安妮也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小我”;面对灾难,安妮没有退缩,或许我就没有她那么坚强;面对大人们的教训,安妮做到了一声不吭,去默默做好该做的事,顶多对“吉蒂”诉苦,我就会很浮躁,当场表示抗议,使家长对我的印象很更糟;面对自己14岁生日礼物—一本书和一些糖果,安妮已经很满足,而我的礼物更多,却丝毫感不到自己被爱包围……

虽然不会再有下一篇“安妮日记”了,但安妮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我的好榜样!

嘻嘻,听我发表了这么多的感想,你又是怎样想的呢?或许我的语句、我的思想都还不太成熟,那就请你捧起《安妮日记》,去细细品味,再去发表属于你自己的想法吧!下次《安妮日记》中,再见面!

读后感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此刻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样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样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此刻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仅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完美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读后感4

不一样的童年——《风铃儿的玉米地》读后感

《风铃的玉米地》这本书描写了一个自闭忧郁的留守儿童风铃儿自救的成长故事。

从小,聪明伶俐的她因为妈妈去大城市当保姆而陷入自闭,她虽然是村里的好学生,但像哑巴,每天默默无言,总是把对母亲的思念藏在心里,独自流泪。有一天,山坡上长出了一个玉米,她妈妈最喜欢玉米了,于是,她决定把门前的山坡都种上玉米。在种玉米,等玉米长大的过程中,她也在成长,日复一日,她彻底的打开自己的心扉,变成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风铃儿”。她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童年。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无比幸运,想当年,我也差点成了“风铃儿”呢!听妈妈说,当时,妈妈在老家把我生下来后就回深圳上班了,但随后为了我的成长没有缺憾,毅然地和爸爸辞掉工作回到老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我很幸福。所以我特别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现在,我回老家时也有很多留守儿童。有的一年,有的甚至几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

其实,离开并不代表消失。有时,更应该在痛苦之时打开自己的心扉,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是五彩斑斓的。童年不同样,各有各的精彩,独具特色的童年更值得回忆。当感受到自己的心慢慢升高了,自己的心胸也渐渐变宽了,这就是长大的感觉。书中的丰铃儿正是这样,那不一样的童年,是磨练自己的一次机会。

这本书就刻录了这个孤独女孩自我成长的故事,永远。

读后感5

记得初次阅读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是在十年前,同事推荐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说真话,当时是冲着通篇中几乎不间断地描 ……此处隐藏7053个字……境,无论是表格的虐待、表姐的欺辱,还是周围的一切人的轻蔑,都没有摧残了她的精神世界,她依旧乐观地生活着。她尝到了尘世间的酸、苦、辣,她看破了“看世间百态,知人情冷暖”的意思,但她从没有自生自灭,反而磨炼了她的意志,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她饱受了人们对她的嫌弃、冷落,但依旧倔强地追求着自己向往、憧憬的美好生活。

“难道就因为我贫穷、地位低下、相貌平平而且身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一颗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丰富,我的心也和你一样充实。”这是简·爱宣誓的人人平等的誓言。

对!正如简·爱所说的,一个人不能因地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外在的美丽就肯定了一个人的贵贱。如果是,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如果你的地位高、钱财多、相貌美丽,但心却是黑的,那么即使你有一张天使的面孔,却也会被你那恶魔的心污染的,因为你是“肮脏”的.。如果你地位低、钱财少、相貌丑陋,但有着一颗充满着美好品质的心,那么我想告诉你的是,虽然你有一般的面貌,低微的身份,但周围的人都会被你所“吸引”的,因为你是“高尚”的。

我觉得无论是富裕、贫穷还是美丽、丑陋,都只要做好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

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又翻出书架上的一些旧书,重新阅读起来,其中就有一本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我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读过,当时就感慨万千,这次重读,更是让我思绪万千,有颇多感受在心头。

书中的阿廖沙年幼丧父,不得不被送到残暴没有人性的外祖父那里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阿廖沙受尽了外祖父的虐待,在他的周围,只有自私自利、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但是,阿廖沙还是顽强的活着,慢慢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我自然而然拿自己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做比较。我的童年比阿廖沙的童年幸福何止万倍。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爷爷奶奶的疼爱、有爸爸妈妈的呵护。但是,我确实一条不折不扣快的大懒虫,我从来没有自己做过饭,从来没有自己洗过衣服、从来没有独立做过家务,连这些小事都没有做过,更何况一个人独自到社会上生活了。

我自思:如果把握放到阿廖沙所在的那个社会,或许我连一天都没办法活下去,更不要说和罪恶的社会做斗争了。

读了这本书,我决定要彻底改变自己,学习阿廖沙身上所有的那勤劳、爱学习、独立、勇敢做斗争的品质。我会努力的。

读后感14

“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

简不够美丽,也不是懂得讨人喜欢的那一类人,但她直率,真诚。她能看出海伦身上的人性美,那些闪闪发光的美好品质她都一清二楚。她喜爱阅读但并不像那些贵族小姐一般卖弄,她谦逊勇敢而坚强。我爱简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真诚坦率的女孩,她绝不堕落,若自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婚姻不被允许,那她就会遵循上帝的旨意离开。

我认为简一直都在寻求爱情里的对等关系。在那个历史背景下,种种等级制度观念的深得人心,使人很难去享受自由,但是对于爱情,这是自己的'选择,简不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被世俗所压迫。她爱罗切斯特先生,是因为先生给了她足够的自由,他们的知识和观念相似,可谓是心灵知己。求婚后,简反感拒绝一切罗切斯特先生的昂贵的礼物衣服和饰品,就是不想打破这种对等关系。正如简所说:“我在乎我自己。我孤单,我无亲无故,我就更应该尊重我自己。”

在金钱与地位面前人们是如此容易迷失自我,爱变成了等盘秤上称量的物品。简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重要的是她拒绝了做罗切斯特的情妇,选择了悄然的离去,只为了保持爱的尊严。如果简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未必就不会成为另一个包法利夫人。鲁迅在《伤逝》中就曾无限怜悯地悲叹子君与涓生美好爱情的逝去,女人失去了经济的独立,终将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爱情也会随时间而丧失。

不仅是爱情,简的一生一直都在追求独立的人格自尊。她从不屈服,她明亮的眼睛从没有蒙上灰尘,她独立的意识和对于平等的的追求,她的笃信是天堂与永恒,这份信任支持着她生活。她一个敏感,倔强又带有一些独立意识的女孩子,在成熟之前,总会遇到种种难以想象的苦恼和困扰。那种困扰并非是一些虚张声势的苦难,而是一种隐隐约约的酸涩,永远也不够美丽的困扰,不屑身边的人,却又为得不到他们的认同而耿耿于怀。在舅妈家,尽管她受到各种言语的屈辱,但她从不妥协,她可以抛开一切礼仪和舅妈大吵为争取她的自尊。在罗沃德学校,她被侮辱为说谎者,她学会了隐忍,靠自己的行动打破谣言她的思想明净清澈,她的心灵果敢无畏,她的希望稳妥可靠,她的信念坚定不移。

简爱从来就不是靠王子拯救的灰姑娘,她的自尊是自己给的,这就是简爱教会我的,别为了与生活妥协而放弃挣扎。

读后感15

鲁迅先生一贯喜欢用些小人物以讽刺时局,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起初我十分可怜他,贫穷,社会地位低下都是他的代名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终于还是应了这句话,好吃懒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说他不好,他仍不愿放弃他读书人的身份,穿着长衫混在短衣中。说他不讲诚信,但每次的酒钱从不拖欠。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国家种种政策。不至于饿死,说到底,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所毒害的可怜人罢了。他就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向往上流社会吧。

如今在我们的班级也存在这样一类人,成绩比一般人好,但又比一部分差,是班级的分水岭,在他们上面的人能拉十多分,下面也能拉十多分。

孔乙己就是这样尴尬的存在,成绩好的他算不上。却又自视清高,不愿与成绩差的人为伍。同时他又很矛盾,穿着长衫又红着脸与他人争辩,与其说他自卑,不如说他孤独,什么是孤独?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就是孤独。到现在在我脑海中,孔乙己那句话仍不断重复,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怎么写吗,茴字有四种写法。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读了八年文不成武不就。从不旷课,老师说上一句要脸红好几天,不敢迟到,不敢早退,难题永远做不出来,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循规蹈矩的活在自己的世界。每当生活不如意,便开始愤怒,看别人混得如鱼得水,开始充满负能量。人们离你渐行渐远,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那么优秀,而自己的`嫉妒心却不停的在作崇。仍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却能安慰自己:他们是天才,而我与他们不同,总会有那么一天,我就聪明了,欺骗自己,时候未到。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其实都是百炼成钢,明明懂得的道理,却非要等到自己亲眼看到比自己好的、差的人都比自己优秀,才发现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同孔乙己一样,空有一腔热血,没人看得起,最终消失。默默地,默默地……从来无人问津,仿佛从没有来过一样。

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难道说的仅仅是孔乙己吗?

为了这些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要走出孔乙己,将他作为反例,在自己努力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挫折,听到一些声音,但我知道热血难凉,赤子无惧,努力会战胜一切。

相信在未来的你会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继续美好,荆棘之地也要昂首闯荡,每天的你都要加油呀!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