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2 01:18:22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⑵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⑶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

⑷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⑸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②停顿恰当;③有表情地朗读;④有画面地朗读。

⑹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评价)

㈡我能说,

⑺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⑻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⑽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②画一个片段;③画连环场景。

⑾作品展示。

⑿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1、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恰当;

③有表情地朗读;

④有画面地朗读。

3、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

㈡我能说,1、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2、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 ……此处隐藏19284个字……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

1课标解读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2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熟读成诵,抓出重点词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导叙述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中年级段学习古诗,不能只满足于读一读,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准确地理解每一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背景、写作风格。学生要对古诗内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根据这个年段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1.出示第六组单元导读,全班齐读,抓住主要学习目标。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唐代诗人李白,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板书)

【通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

【诗中有画,画里有诗。”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14.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15.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通过形象的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拓展学生阅读量。

五、作业设置

1.背诵《望天门山》,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课外写景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