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2 03:10:23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鲁滨孙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在学习过程中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鲁滨孙是谁?漂流到哪儿?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教师介绍鲁滨孙及作者。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默读课文,看每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的生活?

(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3、第一自然写的是什么?

(介绍鲁滨孙。)

4、第二至第九自然,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怎样分层?

起因(第二自然段):被冲到荒岛。

经过(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战胜困难,生存下来。

结果(第九自然段):回到英国。

5、经过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依据是什么?

⑴解决暂时困难。

⑵解决住的问题。

⑶解决吃的问题。

⑷抵御野人的迫害并教化一名野人。

分层依据:不同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鲁滨孙给你什么印象?

(碰到危险不畏惧。)

2、用上两组关联词语,把这一段连接起来。

四、自学讨论第二段

1、鲁滨孙漂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荒岛上?如果是你,怎么办?

(没有人居住、找不到任何食物。)

2、鲁滨孙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从船舱中找可用、可吃的东西。)

3、为了应付长期的漂流生活,鲁滨孙要战胜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要求:

自己默读、在文中批画、与同学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

汇报自学情况:

⑴找住的地方。

⑵解决吃的问题。

⑶防御野人。

⑷救下并教化“星期五”。

⑸你认为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

鲁滨孙遇到困难不悲观,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在这个没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开拓了这块处女地,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五、朗读课文,谈感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我们现在虽然不会去航海和冒险,将来也不一定会遇到像鲁滨孙这样的事情,但是困难我们都会遇上,而且人人有,时时有,我们要学习鲁滨孙对待困难的积极态度、顽强精神,要有勇气去战胜它。此外,我们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要多学知识,多长本事。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教学重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导入:

1、当突发事件把你抛入险恶的`环境,你能否战胜困难,生存下去?

2、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严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三、观看影片,讨论问题

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日子越过越舒服,一住就是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为什么他能有这样超强的生存能力?他具有哪些非同寻常的素质?

1、这里要让学生明确:

(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接着分点讨论丰富之。

2、讨论一:

哪些事例体现出鲁滨孙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文内的:

⑴ 面对现实,勇于行动,自己动手创造生存条件;

⑵ 靠十几粒麦种反复收种,经过四年才吃到自己种的粮食;

⑶ 发现野人后,克服恐惧,勇敢地与之周旋并救出星期五。

这些说明(鲁滨孙)不等不靠,自己动手走出困境。

3、再请同学讲原著中的有关故事:

⑴ 鲁滨孙造船的故事。

⑵ 鲁滨孙刚到海岛时的沮丧绝望以及他是如何战胜沮丧的故事。

4、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乃成功生存的第一要着”之小结。

讨论二:

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鲁滨孙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

5、提示:

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住、穿、医病等难题的?

⑴ 如何获得水?

⑵ 如何打猎获取食物?

⑶ 如何辨别方向?

四、深化课文,谈体会

1、学习鲁滨孙,我们怎么办?

(学习小组讨论。)

2、请大家大声地读这一段话:

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 ……此处隐藏18111个字……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