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跟硫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NaOH(或KOH)+H2SO4=Na2SO4+2H2O
现象:不明显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H2SO4+BaCl2=BaSO4↓+2HCl
现象: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CaCO3+H2SO4=Ca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现象:这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2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响的根本类型是化合反响、分解反响、置换反响、复分解反响。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复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响。
20、在化学反响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响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局部的性质相同。溶液不肯定是无色的。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3跟盐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NaOH(也可为KOH)+HCl=NaCl+H2O
现象:不明显
HCl+AgNO3=AgCl↓+H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这个反应用于检验氯离子
CaCO3+2HCl=CaCl2+H2O+CO2↑现象:百色固体溶解,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溶解,形成黄色的溶液
Fe(OH)3+3HCl=FeCl3+3H2O
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形成了黄色的溶液
Cu(OH)2+2HCl=CuCl2+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形成黄绿色的溶液
CuO+2HCl=CuCl2+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黄绿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
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
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
以上四个反应,盐酸、硫酸都相似,后面两类就不赘述了,读者只需写出配平即可;硝酸一般具有氧化性,所以产物一般不为H2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4中考化学易错辨析:水的组成
易错点一:水的组成实验
对电解水的实验,常出现如下错误:对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上各产生什么气体,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多少,记忆不清。记住两极产生的气体,避免张冠李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只需将“负极产生氢气”采用谐音记法为“负氢”,口中默念几遍即为“父亲”。在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时,常易混淆,因此要熟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推出正负极。
注意: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做该实验时,常常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自然界的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
C、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氢气和氧气D、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B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而误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错选A。可能是生活中“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少的.同学常会误认为液体中就一定有水而错选B。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硬水是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而软水中含较少或不含钙、镁化合物,因此都是混合物。
答案:C
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5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此处隐藏6087个字……液
现象: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Zn+FeCl2=ZnCl2+Fe
现象:锌粉慢慢溶解,生成铁
银:
AgNO3+HCl=AgCl↓+H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强酸
AgNO3+NaCl=AgCl↓+Na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强酸
Cu+2AgNO3=Cu(NO3)2+2Ag
现象:红色的铜逐渐溶解,同时有银白色的金属生成
2AgNO3+Na2SO4=Ag2SO4↓+2Na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补充化学方程式: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现象:银逐渐溶解,生成气体遇空气变棕色
Ag+2HNO3(浓)=AgNO3+NO2↑+H2O
现象:银逐渐溶解,生成棕色气体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现象:铜逐渐溶解,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FeCl3+Fe=3FeCl2现象:铁粉逐渐溶解,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2Na2O2(过氧化钠)+2H2O=4NaOH+O2
现象:有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生成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5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高一化学期中考必修2知识点总结实用2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高一化学期中考必修2知识点总结实用3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高一化学期中考必修2知识点总结实用4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
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