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幼儿教育案例](https://img.jihtu.com/upload/4822.jpg)
[优]幼儿教育案例
幼儿教育案例1一、案例背景
浩然是小班下学期入园的新生,由于他性格内向,身体弱小,刚入园时每天都要哭,不太愿意主动地与人交往。学习活动中从来都不愿意举手发言,老师和他讲话,他也不愿意开口。也许是从未有过集体生活的体验吧,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婆婆都与我联系过,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孩子自理能力差,与外界接触少,比较娇气,性格内向。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我发现他却又是个聪明又懂事的孩子。原来他所缺少的是自信和大胆的品质,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二、案例片段
游戏活动时,我带孩子们到户外玩走荡桥。在我和保育员的保护下,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玩得可高兴了。轮到浩然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踏上木板,手脚抖了起来,身体晃得很厉害,他连忙下来,小脸红彤彤的,有点紧张,有点无奈,不敢再上荡桥了。我朝他笑了笑、点点头,对他说:“浩然,别怕,老师会保护你的。”他摇摇头,不敢走。我让其他孩子鼓励他,为他喊加油,孩子们大声地喊:“浩然加油!浩然加油!”可他还是摇摇头,并且往后退了一步。于是我不强求他,让他站在一旁,看其他孩子走荡桥。当他看见其他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都很努力地走过去,没有人摔下来,他脸上的悲戚表情一下消失了很多,我知道孩子心头的疙瘩已慢慢解开了,开始向前迈步了,于是我又鼓励了他一番。他真的走上去了,两只小手紧紧抓住扶手,小脚小心翼翼地往前迈开,我一边扶着他,一边为他加油。从他严肃的表情上看,他十分紧张,额头上已微微的沁出汗珠。慢慢的,他终于走过荡桥。孩子们为他拍手欢呼,我摸摸他的头,表扬了他的勇敢,他回头看看荡桥,露出了害羞的笑容。接下来他又很快地排在队伍的后面准备接受第二次的挑战。
三、反思
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人类发展的内向动力;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自信对孩子来讲,是其将来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浩然是个内向而胆小的孩子,在集体面前表现不够大方,活动中显得不够积极也很不自信。每当这个时候,我似乎可以从他的眼中窥探出一种渴望之情,于是我就想办法靠近他,对他倍加关注。记得刚开学时,我曾几次建议他加入小伙伴的游戏,他都固执地摇摇头。而现在,在老师、小朋友的眼里,浩然变得可爱了,变得懂事了,也愿意在集体面前说话了。看着他的改变,我也发自内心的欣慰。是啊,象浩然这样内向胆小的孩子,更需要我们老师应该尽大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表扬幼儿,使幼儿看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快乐和满足,激起继续上进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正是从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中,浩然感受到了愉快的体验,形成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自信心得到了培养。作为老师,除了注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顺应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教育技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坚定的信任与执著的耐心点燃孩子心头自信的火花。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老师无意中的一举一动会深深影响着他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更会每时每刻地感染着他们,浩然就是一个例子,哪怕是老师的一个眼光、一个微笑、一个动作足以能使他鼓足勇气向前走。我为自己在寻常日子里一步步接近他,一次次鼓励他,一遍遍支持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教师要细微的观察、适时的点拨、热情的鼓励。浩然就是因为有了我的关爱和鼓励,才点燃了自信的火花,在他的心头才慢慢燃起了渴望成功的激情。
自信是孩子成长进步的重要因素,保护自信,培养自信是幼儿教师不容忽视的职责。《纲要》中明显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只有正确的评价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尊重,我们的孩子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案例2一、幼儿表现:
TT是个小班的孩子,初次见TT是在家访的时候,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金鱼,一会躲在门后看着我们谈话,又过一会推出他的小自行车骑给我们看,又或者粘在外婆身后。感觉像个调皮的小男孩。可是他的妈妈却告诉我说TT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出去玩都寸步不离的跟着爸爸妈妈,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不玩了,她特别担心,TT上幼儿园能适应吗?的确,TT是个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具体表现如下:
(1)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
(2)胆小,不喜欢表现自己。
(3)不善表达、话语少、和老师交流较少,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即使偶尔和老师或者小朋友讲话时,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有的在建筑区玩,有的在娃娃家玩,还有的合作完成积木,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唯独TT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二、情况分析:
TT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熟悉起来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TT还是这样。通过与TT妈妈的交谈,我们了解到TT小时候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与外界接触的太少,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带着。经过分析得出:
(1)老师往往认为TT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去勉强他,其实他是会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TT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象想让老师再鼓励他一下。
(2)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陌生的语言环境和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和群。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他看到其他幼儿和老师亲亲抱抱,TT的眼中尽是羡慕。
(3)TT性格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三、培养目标
1、能够乐意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2、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3、能够主动地要求与老师亲近 。
四、措施
爱不爱交往,合不合群、退缩行为是孩子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重要问题,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对TT不和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1、在家长工作方面:
利用早晚接待的时间与TT的父母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
(1)挤出些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出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认识的 ……此处隐藏19558个字……
洪阳是小班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皮肤白白的、个子小小的、眼睛咪咪的,他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抱来的。来时总是要哭几声,别的孩子和家长说“再见”的话都是要求家长第一个来接我。他则不同,他和妈妈再见后,一会儿就会问“妈妈呢?”时不时地重复的话:“我妈妈呢?”当我回应他后,他还要问:“妈妈会来接我吗?”他可以重复无数遍,一句接一句,眼泪汪汪不停的问,让老师哭笑不得,还得及时回应他的话。就是吃饭时,他也喜欢重复老师的话,还要问“好吃的饭菜”,“要一大口一大口的吃是吧!”,有趣得很。当老师说“谁最乖”,孩子们都会自然地回答:“我最乖”。他会跟着说:“我最乖”当我说:“谁最笨”,他也会跟着说“我最笨”和“我最坏”,其他孩子听到他独一无二的回答声“我最笨”时,都大笑不止。他确很无助地看着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笨和坏的区别。想一想他说的可爱极了。尽管他有许多的.重复的话,有时啰嗦烦人,但他拍球能力在小班上学期确是班上的顶尖人物。
二、特殊的家庭,特别的爱好
这孩子是二婚家里的一个宝贝,父母的年龄都较大,可能比较宠爱孩子,家里有个哥哥和他年龄差距很大,所以他得到的爱很多,而且他的父亲只有他一个就更加喜欢和宠爱他。他的拍球水平很高,完全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爸爸是个很爱运动得人,特别喜欢篮球这个项目,家里有大的篮球,孩子一接回家,他爸爸有时间就会带他看球赛并教他玩球,他受他爸爸得影响对篮球非常感兴趣,在和他爸爸玩中学会了拍球的本领。他也很喜欢拍球,我班小朋友还不太会拍球时,他的拍球能力就超强了,在小班可以连续拍上百个,不但是我班的“拍球能手”,还是整个年级的“拍球明星”。
三、孩子的兴趣点,教育的切入点
在我院以小篮球为特色的活动中,我班成为了体育试点班,那么拍球是一个重点的项目指标,针对他爱拍球的特点,我用心捕捉教育契机,选他为我班的“拍球明星”,还把他的照片贴在教室里,让他引以为荣。我随机提出要求,早上被送来时,我要求他母亲牵着他的小手让他自己走来,不允许抱。他很高兴的点点头,似懂非懂的样子和她妈妈再见。平时我经常让他在其它小朋友面前演示他的拍球能力,获得孩子们赞许的掌声,让他有了自信,平时通过家园联系,和家长沟通,加强对他拍球的技能训练,让他学会了多种拍球方法。在日常活动时他能吸引和带动其他孩子们的拍球兴趣。特别是上体育公开课时,让他充分表现,增强了他的自信。班上的孩子们都非常欣赏他,说他是我班的拍球高手。
四、爱笑的宝贝
通过以他为主一系列的表现、演示拍球技能的展示,促进了他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现在他来保育院再也不会哭了,还开心的牵着妈妈的手有说有笑的来到保育院和妈妈愉快地分手。笑着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成为了爱笑的宝贝。看着他通过自己拍球能力的展现,改变了他重复语言的啰嗦,同时他上课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他。拍球给他带来了自信,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成长的快乐。
幼儿教育案例14内容:绪论
目标:
1、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知道什么是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
3、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学及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
重点:掌握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的概念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过程: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二、什么是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三、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学
教育幼儿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步。
幼儿教师——以教育幼儿为职业的专门教育工作者,更应学好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将帮助你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使你初步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什么是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等,它将有助于你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
四、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
1、纵向深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钻研幼儿教育学理论。
2、横向联合——联系幼儿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幼儿教育案例15下午,小朋友吃完点心都进了教室。一会儿,天渐渐黑了下来,有的小朋友注意到了,星星说:“老师,天黑压压的,看也看不清,等一会儿爸爸妈妈不能来接星星了,”李欣说:“马上要下雨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正说得热闹,突然天上打起雷来,雷声“轰隆隆”的传来,把小朋友们都吓住了,凌佳琦捂着耳朵说:“打雷很吓人,声音真响。”小朋友也学着她的样子将耳朵捂住。
果然雷声过后,马上下起雨,雨越下越大,雨声吸引了幼儿,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向窗外看去,有几位小朋友甚至跑到窗台边去看雨。李欣得意地说:“看天真的下雨了,”星星说:“没有伞,我不能回家了,”康康说:“雨下的真大,我听到声音了”我发现小朋友兴趣很高,我就说:“我们都来看看雨吧”,那些还坐在位子上的小朋友听到老师的鼓励,都一窝风地围在窗台前,拼着力气挤在最前面想看看清楚。
我指着雨丝问幼儿:“雨象什么?落在地上变成什么?”小朋友看看天上往下落的雨丝,又看看集满雨水的地面不知如何回答我,我说:“你们看,落下的雨象面条、象线,雨丝落在得上就变成水塘了,雨水落在水塘里会冒泡泡。”小朋友听了我的话,看得更有兴趣了。依依和周欣韫等几个小朋友都要跑到教室外面去看了,我赶紧制止他们,说:“大家象不感觉一下雨?”说着我就用手心接了一些雨水放在一些小朋友的手上,我这样连续接了几次,小朋友们能接触到雨水,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兴奋,在教室里不停的跳着。
雨慢慢的小了,小朋友也回到了座位上,我问:“刚才我们看了雨,现在我们来听雨声,听听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小朋友一下子静了下来,都仔细听起来,周欣韫说“现在没有声音了,刚才声音很响的,”于是我唱起“大雨、小雨”的歌,“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哗啦啦,淅沥沥,大雨小雨快快下”小朋友也开始跟着我一起唱起来了。
分析:
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所在,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教师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托班的幼儿虽然年龄小,知识量少,但他们对身边充满好奇,他们的兴趣往往会由外界的环境变化而应起,当幼儿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需要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呼应。所以当小朋友对打雷、下雨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我就及时将大家的注意力都往这方面移动,引导幼儿观察雨丝、雨落下的样子,让幼儿感受雨和听雨声,大大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想要了解雨的愿望。虽然,这并不是我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但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我觉得真正领会了两期课改的精神,做到老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