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摘要:在初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其他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阅读能力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必要。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解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为更好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前言
新课标改革的落实使得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老师进行知识的灌输,然后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教学知识理解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到了学生身上,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执行起来十分轻松,但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不仅影响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新课标改革落实后,为了更好的改变这种情况,初中老师应该积极的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各门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首先,较高的语文阅读能力水平有助于初中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和教学知识。在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句子排列和词语结构等知识,从而更加轻松的'学习语文。其次,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语文的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口语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表达能力,教师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初中生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策略
3.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但就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只是局限于教科书上面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少接触课外阅读,导致学生阅读面狭隘,缺少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顾名思义,如果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内容生动、语言质朴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爱上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时要注意阅读难度要由易到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拓宽阅读范围。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阅读,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去阅读和学习更多的课外读物,包括一些人物传记、科普知识及人文历史等等。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多去图书馆借阅各种书刊,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3.2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学生只有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和学习中去,才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1)设置悬念。在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时,老师要善于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去阅读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在阅读时的注意力。比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描述一些精彩的内容却不告诉结局,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便会带着好奇和问题去阅读文章,学生也可以渐渐的培养出自己的阅读能力,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
(2)故事梗概。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学故事梗概,他们便可以通过故事梗概来发散自己的阅读思维和思考方式。老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将文章的大体梗概告诉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是听的兴致勃勃,课下也会更加有兴趣去阅读。
3.3培养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
(1)明确文题。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文章的叙述来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读懂文题是最终目标,而题目在整篇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题目对文章中的作用,明确题目的重要性。
(2)理清层次。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独特的文章思路和层次,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理解文章的发展情况,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3)控制速度。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阅读速度。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的文章,只需把握文章大意即可,可采用快速阅读。对于重要的文章,需要透彻的了解文章内容,需采用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方可详细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4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探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为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型人才,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石彬.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6).
[2]陈丽清.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xx(44).
[3]林昌春.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xx(03).
[4]张丽平.探析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新策略[J].课外语文(下),20xx(1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此处隐藏26513个字……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内容向课外内容逐渐拓展;第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第三,阅读教学要突出教师指导与引导的作用;第四,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情感与思维的共同发展;第五,阅读教学要求突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
阅读课型创新应当立足于课本上的阅读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阅读课程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方面进行创新,摆脱一贯采取的“诵读—划分段落—理解内容—升华情感—总结”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理解的能力。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丰富阅读课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突出重点
在传统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采用分析型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课堂内容,没有体现出阅读课程的价值,没有突出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达到文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把握思维方向,并点拨思路技巧。
(三)创新课型模式
对阅读课型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在课型模式上进行创新。创新的阅读课型模式包括:第一,探究课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导读课型。教师介绍背景、点拨难点,学生自主阅读名著选段,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为目的。第三,回讲课型。教师讲授阅读内容,学生独立回讲,教师点拨指正,让学生获得锻炼表达与理解的能力。第四,表演课型。教师编写剧本,学生通过排练剧本来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中人物。第五,欣赏课型。通过鉴赏文章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内容
(一)小说教学
新课标对小说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整体上感知小说作品的内容,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课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与总结。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表演课型,教师将小说排成剧本,让学生通过演绎小说里的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二)散文教学
散文的题材广泛,注重情感表达,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背诵课文、总结抒发的情感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散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观情感,最终让学生失去对散文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结合散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欣赏课型与探究课型结合的模式,在鉴赏散文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抒发主观情感的,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属于较难理解的阅读内容,学生不具备自主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文言文工具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在教师完成讲授课程的基础上采取回讲课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回讲阅读内容。回讲课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讲。这样的教学流程,既需要教师发挥主讲的作用,还要其在学生回讲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型创新,需要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各项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新课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教师有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宋平.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课型的创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xx(9):13-14.
[2]王小庆.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阅读课型的创新设计[J].课外语文(教研版),20xx(6):8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似乎已成为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农村学生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读书少,知识接触面窄,因此对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这使得他们对文章很不“敏感”,对阅读也难以提起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为学生创造动人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人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心灵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在《三峡》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体验到三峡的美景,感受到作者对三峡的喜爱,我在赏析文本的环节中,播放了关于三峡美景的图片,同时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自由地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想象到三峡的美景。又如,在对杜甫的《春望》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播放音乐《临安遗恨》,并配乐朗诵“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一位衣衫褴褛,头发花白,老泪纵横的老者,步履蹒跚地走在长安街头,不停地叹息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引入,把学生放在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为学生学习这首诗奠定了情感基础,弥补了学生因阅历不足而造成的缺陷。同时,这样的情境教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充分阅读,深入探究,催生学生的创新思维
真正想读懂一篇文章,不是靠一次阅读就能完成的。教育资源落后的农村孩子,由于语文素养有限,所以他们要想真正地明白一篇文章,必须反复地进行朗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保证阅读时间和探究时间成为阅读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不论是像《出师表》《醉翁亭记》这样的经典古文,还是像《孔乙己》《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跳读、逐段读、分组读相结合的方式,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熟悉文本。唯有对文本熟悉了,学生才会有思考,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我还采用了讨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在我的组织下,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小说的重点是为了揭示社会的炎凉;有人说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才是小说的重点;更有人提出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他对封建社会的无奈……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在无形中带动了课堂的“沉默者”,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
我所认为的自由阅读是这样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解答题目的压力,哪怕是做读书笔记,也只是出于对文段的喜欢;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尽情欣赏文章的一种阅读方式。但这种阅读方式也不完全等于消遣阅读,它要求学生能真正钻进去,读出文章的精华,读出自己的理解。在当下的教学背景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体现人文精神的作用。体现人文精神,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由阅读”正是一种体现人文精神的阅读方式,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素养。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潜能,真正地将“教我学”变为“我要学”;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