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0 12:30:27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关键词:顽强生存,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鲁滨孙精神的鼓舞。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鲁滨孙在荒岛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重点部分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的,进行反复阅读,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感受,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

课件出示人物插图: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电子白板上板书: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插树桩 分养羊群。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课件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对照表。)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课件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事情。”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 ……此处隐藏22850个字……p>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

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

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

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4

1.精设预习,建构知识

复习课开始前教师应认真研究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结合中考考点和新课程标准,精心安排好课时主题,设计好每一课时的预习题。笔者在备《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前,首先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相应知识点有所了解,于是设计了以“常见说明方法”“判断依据”“作用”为内容的表格,达到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初步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对表格的填写,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课堂教学奠基。在“预习展示”环节中,学生展示了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为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完善和建构学生的说明文阅读知识体系做了有效的准备。

2.预设学程,精心导航

要了解学生“所缺”“所困”,一般是要通过实际的预习展示来了解,而更多的'情况要靠教师平时的细心观察和总结。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得做个有心人,多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在设计学程时要不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预先设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策略。比如,根据以往的答题情况,我了解到学生对于“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说明方法不太了解,容易混淆,于是我设计了辨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策略。用“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这句话为什么是“作诠释”而不是“下定义”作为导火线,通过“精讲例题—讨论方法—习题再练—巩固方法”,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辨析二者的本质区别,最终攻克这一知识堡垒。又如,学生在解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常常不能正确概括该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不能用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述作用,于是我就将这两点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在“问题再现—方法指导—规律总结—能力提升”的导学过程中,使问题迎刃而解。

3.饮水思源,温故知新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是说明文阅读专题的第二课时,在解题时,不可将前后的知识点割裂开来,独自为战,这会缺乏系统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我在进行习题演练时,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感知,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提问“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由此串联起前一课时的内容,为本课新知识的获取做好铺垫,也使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4.灵活应变,关注发展

命题者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沿承经典题型的基础上,在不断地进行着命题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也不能墨守成规,只讲基本题型而忽略变式题型。以南通中考语文考试为例,从近年的中考题型及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有些学生能掌握基本题型的答题技巧,一看到这些题目他们就能进行相应的思维,并胸有成竹地进行解答,但题目的问法一变,他们就会束手无策,盲目答题。例如,2012年南通市语文中考卷阅读材料《 中国结 》一文中有这样一题:“第②段中引用《 易·系辞 》和梁武帝《 有所思 》中相关文献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因没有审明题意而盲目解答,导致失分严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道题考查的是“引资料”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仍属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点范畴。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