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共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10818.jpg)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共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造纸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自己也来制造一张纸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引入中要让学生交流造纸的材料,再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制造纸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意图要明确。)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化的造纸厂也这样造“纸”吗?引入现代造纸厂的资料(或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表格中。
2、让学生观察书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学生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3、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针对三年级小朋友对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十分明确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简单说一说自己研究前的设想,特别是如何做好记录,这对学生开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谈话:我们最常用的材料有纸、金属、木头、塑料、玻璃、布。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材料供我们使用,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就拿我们教室的门来说你们知道它 ……此处隐藏15935个字……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1、学生汇报:(略)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
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本学期,学期已经过去近半,我们科学小组开始了教研组活动。每一次的活动对新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研讨了一节课,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科学小组进行了三轮磨课:盲备、共备、上课。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通过自己备课再共同整合每个人的思想到最后付诸于实践。索然过程比较漫长而繁琐,但是从课堂的反响来说还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科学课,有的时候需要反反复复的备课,试教,并且需要集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自己去探究发下科学的奥秘。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师傅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各类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我们学校两个科学老师开了两个第二课堂,科学实验课堂和探究试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见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作为年轻的老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