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5-09-07 14:22:36
(推荐)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推荐)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

7. 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2

一、师生问好,激趣导入

1、引出机器人

师:今天呢,黄老师给一(1)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看它是谁呢?(课件出示)

生:机器人!

师:对了,是机器人!第一见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机器人想对我们大家说什么?好吗?

2、倾听机器人的“话”

机器人:我是机器人贝贝,听说大塘小学一(1)班的小朋友学习特别努力、认真,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好,那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贝贝的到来!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师: 学习之前,我们得先陪机器人贝贝买一些学习用具,听说啊,小鹿文具店里的文具挺多的,而且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先让我们和机器人贝贝一起逛逛小鹿文具店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师:我们知道,小鹿文具店之所以整齐、美观,因为它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那么像小鹿文具店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做分类。(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类。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8页。

三、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说一说

师:刚刚我们逛了小鹿文具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小熊文具店。

这一次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它和小鹿文具店有什么不一样?哪位小朋友能来说一说?

生:东西多、乱。

师:好,先让我们来看看小熊文具店到底都有什么文具(课件出示)——那我们该怎样帮助小熊把它的文具店弄得像小鹿一样整齐、美观呢?谁愿意帮忙出个主意?

2、帮一帮

师引导学生把小熊文具店的文具归类。

师:那么在摆放这些文具之前,我们得先把这些文具归好类,现在请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好呢?请一位同学来帮一帮小熊。

3、练一练(完成课本练习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

(2)组内互相交流是怎么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3)汇报交流(每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请2—3组就行了)

(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启发学生:4辆车是同一类的。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同桌可进行相互交流,使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四、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整理马大哈水果店

师:马大哈水 ……此处隐藏9699个字……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评: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分三组来统计水果。每组用一块小黑板表示,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每种水果喜欢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个?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评:组织教学环节中安排统计水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凸现了开展统计活动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统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13

任老师第三次试讲“什么是周长”,让我对“悟”这个字有了更深的想法。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任老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美丽的树叶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把树叶的外形描到白纸上,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

接下让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紧接着用“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

任老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彩笔来描一描书上45页树叶的轮廓和数学书的轮廓,并要求学生能像小蚂蚁那样用一句话描述,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从而揭示了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

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14

记录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丰富学生对随机现象的感受与理解,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摸球:

1、教师操作:袋里有球,看看是什么颜色?(白色、黄色、红色)

提问:从下面的某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要想摸到红球,你会选择从哪个口袋里摸?为什么?

(贴出三个口袋示意图,每个袋上标出三种球的个数)

1号袋:5黄1白2号袋:3红3白3号袋:6红

为什么选择到1号袋摸?(引出“一定”)为什么不到1号袋摸?(引出“不可能”)到2号袋摸1个,也不可能摸到吗?

2、从2号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真的有可能摸到红球吗?

(1)学生组内摸球活动:组长负责,每位组员按顺序摸一个,记住摸出球的颜色后马上放回袋内,组长将球摇匀后再让第二位组员摸。

(2)各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课件随机记录:

第一组:白红红红红红

第二组:红白白白白红

第三组:白白红红白红

第四组(同第一组)

能确定有第N次摸到红球吗?只要一直不停的`摸下去,总会摸到的,这在数学上叫“可能”。(板书)

3、有几个组的球老师动了手脚:(课件出示)

袋1袋2袋3

2红2白2黄5白1红1红10白

有可能摸到红球吗?1红100白呢?1红1000白呢?

小结:都是红球,一定能摸到红球;都是白球,不可能摸到红球;有白球、有红球,有可能会摸到红球。

二、放球:

1、出示:1只空口袋,4个红球,4个黄球和4个白球。

根据给定的要求,在空口袋里放上适当的球。

(1)要求任意摸1个球,一定是绿球。

(2)不可能摸出绿球。

(3)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出绿球。(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得出4种不同的摸法)

2、各组对放球的情况进行交流与辨析。

三、猜球:

1、出示三个口袋:

1号袋:3红3黄1白2号袋:3红3黄3号袋:5红2绿

教师选一个口袋,请一位学生上台逐个摸球,每摸一个就让学生进行猜测。

第1次摸出黄球:不可能是几号袋?

第2次摸出黄球:能确定吗?

第3次摸出红球:现在能确定吗?

让摸的学生看一个袋里剩下的球,向他提问:第4次有可能摸到白球吗?(学生否定,确定是2号袋)

2、儿子的难题:

儿子也要摸球,教师为他准备了三个袋:

1号袋:2红2白2黄2号袋:3绿3号袋:2红2绿

儿子摸了4次:绿、绿、绿、绿

儿子第五次会摸到时什么球?一定是红球吗?

《(推荐)小学数学听课记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